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重走西北角】咸阳袁家村“变形记”: 融合农文旅 绘出共富图

2025-07-25 16:47 来源:中国甘肃网

  晨光熹微,九嵕山脚下的袁家村在薄雾中苏醒。青石板路泛着微光,沿街的油坊、醋坊、辣子坊次第打开店门,新磨的芝麻香与蒸腾的醪糟气息交织弥漫。街边的民宿老板推开木窗,开始为一天的客来客往做准备。自2007年开始,袁家村逐渐发展成乡村旅游地,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美丽乡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4年,袁家村接待游客950万人次,稳居陕西旅游景区榜首,旅游综合收入超12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5万元以上,农产品年销售额超5亿元,带动3000余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辐射周边上万名农民实现增收。但是谁也想不到,这样的旅游示范村,曾是连“村干部都选不出”的“烂杆村”,当地群众顺口溜说“点灯没油、耕地没牛、干活选不出个头儿”。那么袁家村是如何逆袭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文旅融合三级跳:从“空心村”到“示范村”

  走进袁家村,仿佛置身于一幅关中乡村的风情画卷。白墙灰瓦、木雕门窗,传统的关中民居错落有致,石磨、水车、木桶,这些老物件被巧妙地融入景观设计中,处处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然而,多年前的袁家村却并非这般模样。“以前的袁家村,房屋破破烂烂,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庄死气沉沉。”老村民回忆道。

  20世纪90年代后期,产业政策调整让袁家村陷入困局,年轻人出走、土地撂荒,成了典型的“空心村”。新任书记郭占武提出,必须用旅游插上“翅膀”。

  2007年,郭占武提出打造关中民俗文化体验地,却撞上全村人的反对。村干部带头试水,2户农家乐先开起来,在废弃厂区搭起50米“康庄街”,请非遗传承人演皮影、剪窗花,用“儿时的味道”勾连起游客的乡愁。凭借独特的关中风情和丰富的旅游业态,袁家村成为“网红”乡村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昔日的穷乡僻壤,如今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回顾袁家村旅游发展的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展乡村旅游,唤醒乡愁。2009年建起的小吃街聚集100家店、100种关中特色小吃,“明厨亮灶”的原生态做法,让城里人在这里找回“老家的味道”;深入挖掘关中文化内涵,将传统民俗、农耕文化等元素融入旅游项目中,让城里人在这里找到乡愁。

袁家村小吃街 张琛/摄

  第二阶段是业态升级,留住时光。2010年的袁家村早已客流如织,却留不住夜晚的脚步。郭占武带着村民把农家乐改造成民宿客栈,再拓出酒吧街、艺术街、主题街,引进新业态,让游客从“一日游”变成“过夜留”,满足都市人对休闲度假的深层需求。

  第三阶段是品牌输出,实施“走出去战略”。2015年起,袁家村从“村里游”迈向“城外拓”。在西安、咸阳等城市开了17家体验店。跨省打造青海河湟印象、河南同盟古镇、山西忻州古城等6个民俗体验地,因地制宜植入当地文化。如今忻州古城年接待游客1400万人次,成了山西“古城第一”。山东临沂的3.0版袁家村也将在今年十月开街。“从卖产品到卖品牌,我们走了十五年。”村副主任郭洪江的话里满是自豪。

袁家村文化墙 张琛/摄

  三产联动破边界:从“单业态”到“全产业”

  下午3点,袁家村厚德麻花店门前,数十米的长队依然不减游客热情。“这家麻花店干净又卫生,能看见他们的后厨,我们吃着也放心。”正在排队的王女士说。

  袁家村实行“前店后厂”“一店一品”的经营模式,麻花、粉条、豆腐等10余个作坊全部可视化生产,游客先看“牛拉碾盘”,再尝现做现卖。村里实行采购、定价、结算、质监“四统一”,小吃店禁用冰箱,食材不过夜,把“放心吃”做成最大卖点。

袁家村自己生产的食醋和菜籽油 张琛/摄

  旅游旺了,小吃火了,倒逼农产品加工扩容。加工扩容,又倒逼种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目前,袁家村构建了“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全产业链,形成了内循环生态。具体而言,就是袁家村通过发展旅游吸引游客,通过销售当地的农产品,带动二产加工,加工的产量直接倒逼一产的种养殖,最后形成一、二、三产融合,用三产带二产再促一产的发展思路,开创了一个乡村产业“逆向发展”的新模式,麻花店日销万根、年入800万元,正是这条“逆向产业链”上的明星产品。目前,袁家村与周边10个村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例如:小麦市场价高于1.33元/斤时随行就市,低于1.33元时按保底价收购,辐射上万农民稳定增收,有效带动周边乡村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聚合力:从“一村富”到“一片兴”

  袁家村的成功还来自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路子。上世纪70年代,老书记郭裕禄带村民种粮丰收,彻底解决温饱问题,让“抱团发展”的种子扎了根。如今,村集体搭起创业平台,通过股份合作制把村民、商户、投资人拧成一股绳,村民既是老板也是股东,“钱少先入、钱多少入,照顾小户、限制大户”的规则,让“人人有分红、户户有生意”成了常态。

  这里还向“新村民”敞开怀抱,文化创业平台吸引手艺人、能人入驻,通过市场筛选扶持优质项目,再以股份合作让大家共享收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里,村民与商户、本村与邻村的向心力越来越强,没人掉队,才算真的富。

  这种模式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村民与村民之间、商户与商户之间、本地村民和外来商户之间、投资人和村集体之间、袁家村和邻村之间,彼此“向心力”也越来越强。

  暮色四合,袁家村的灯次第亮起。九嵕山月,照过秦汉,也照见今天。袁家村的灯火,照亮的不仅是一条关中古村的复兴路,更是一份乡村振兴的答卷,传承中华优秀乡土文化,打通产业的“任督二脉”,把共富写进大地。

  如今,九嵕山下的炊烟里,不仅飘着关中的老味道,更飘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袁家村的故事还在续写,而它留下的启示,正给更多等待“苏醒”的乡村,点亮一盏灯。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张琛、2023级博士研究生白寒冰;指导教师张博、张华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