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坐堂办案”到“上门问诊” 甘肃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打出调解质效提升“组合拳”
一场旨在从根本上重塑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正在甘肃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以下简称“省仲裁院”)悄然展开。近日,该院正式启动“案件调解质效提升年”专项行动。记者深入采访后发现,这并非一次常规的业务评比,而是一场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蓝本,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仲裁工作从“被动裁决”向“主动治理”转型的深度实践。
理念之变,从“终点站”到“服务前哨”
“过去,许多人觉得仲裁院是劳资纠纷的‘终点站’。现在,我们必须把工作的重心前移,成为预防和化解矛盾的‘服务前哨’。”省仲裁院负责人赵根昌向记者道出了此次行动的核心理念。
这种转变,在方案的“服务前置”行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举措是开展劳动用工“法治体检”。仲裁员将不再仅仅坐在仲裁庭里等待案件,而是要主动走进企业和工业园区,像医生“问诊”一样,帮助企业查找劳动合同、规章制度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从源头上“治未病”,减少争议的发生。
“这相当于给我们企业做了一次免费的、权威的风险评估。”兰州人事达人力资源公司的HR总监张女士告诉记者,“仲裁员的专业指导,让我们避免了许多潜在的用工风险,这比等到发生纠纷再去打官司要好得多。”
方法之新,从“断法理”到“解心结”
如果说“法治体检”是治未病,那么对于已经发生的纠纷,省仲裁院也开出了新的“药方”。方案中提出的推广“情理法”融合调解法,并加强对调解员心理疏导、沟通技巧等“心防”能力的专项培训,成为本次行动的一大亮点。
“劳动争议,很多时候不仅仅是法律和金钱的纠纷,背后往往夹杂着员工的委屈、企业的不解等复杂情绪。”一位有着多年办案经验的仲裁员豆靖对记者说,“过去我们更多是‘断法理’,现在则要求我们必须先学会‘解心结’。”
据了解,省仲裁院将系统性地引入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培训仲裁员如何倾听、如何共情、如何引导当事人情绪,从而在法、理、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只有心结解开了,法结才能真正了断。”这位仲裁员补充道。这种从“断案”到“解纷”的转变,无疑将为冰冷的法律程序注入更多人文温度。
手段之硬:从“模糊账”到“龙虎榜”
为确保行动不走过场,省仲裁院还配套了极为严格的考核激励机制。方案不仅提出了一个涵盖前端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的“大调解成功率”计算公式,更推出了“月度评比、季度分析、年终总评”的动态考核体系。
“我们设立了‘业务能手龙虎榜’,每个月都会根据调解率进行排名‘挂星’。”院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高扬介绍,“干得好不好,数据说了算,榜单亮出来。这既是压力,更是动力。”
这种将“软任务”变为“硬指标”的做法,辅以“党员调解先锋岗”等党建引领举措,确保了整个专项行动有目标、有抓手、有督促,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推动全院将提升调解质效的共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一场“春风化雨”式的深刻变革。省仲裁院此次专项行动,远非提升一个百分比数字那么简单。它是一场以人民为中心,将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具体化的生动实践。从“上门问诊”到“心理疏导”,再到“龙虎榜”的激励,这一套“组合拳”打出的,不仅是更高的调解效率,更是一种全新的治理理念和服务温度。这场“春风化雨”式的变革,值得期待,它所带来的和谐劳资关系,将为甘肃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稳定而持久的暖流。
【相关阅读】
- 2025-07-22庆阳:24个市属省列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97.7亿元 位列全省第一
- 2025-07-22崇信:科技赋能 助推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 2025-07-22西和:农技服务到田间 精细管护添“薯”光
- 2025-07-22西和:“金豆”丰收采摘忙 乡村振兴产业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