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科技“点碱成金” 民勤盐碱地变身“吨粮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燕茹
曾经泛着白碱的不毛之地,如今麦浪翻滚、玉米挺拔——民勤县南湖镇的盐碱滩正经历一场由科技引领的华丽蜕变:从有机硅材料的“靶向脱盐”到微生物菌剂的“土壤活化”,从分类施治的技术体系到“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的科技赋能下,这片被称为“土地癌症”的盐碱地实现了亩产超千斤的突破。

民勤县南湖镇中度盐碱地试验示范基地。
2024年以来,省农科院土肥所作为民勤县盐碱地综合治理利用试点项目的技术依托单位,在长期开展盐碱地西北干旱区盐碱耕地退化阻控和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轻度(含盐量<0.3%)、中度(0.3%至0.6%)、重度(>0.6%)三类盐碱耕地,创新构建了分级分类治理综合技术体系,实现轻、中、重度盐碱地协同改良与高效利用。
在轻度盐碱区,专家团队通过“机械旋耕+生物有机肥+酸性肥料+滴灌控盐”组合拳,搭配陇春44、陇春33等耐盐小麦品种,改善土壤理化结构,让昔日贫瘠土地焕发活力。
中度盐碱区采用“节水阻盐”技术,借助水肥一体化系统,将有机硅改良剂与启动肥精准滴入根区,形成“根系淡盐保护圈”,阻止深层盐分上移。
面对“硬骨头”重度盐碱地,团队创新“减蒸降盐”方案:深松旋耕打破板结,覆沙压盐重构耕层,配合纳米硅和硫元素新产品,使治理效果达到传统工程措施。

省农科院专家介绍盐碱地改良试验成效。
在位于南湖镇西井村的省农科院土肥所中度盐碱地试验田里,陇春系列小麦、玉米利合2162、向日葵亿丰8号等品种脱颖而出。科研团队通过“品种+技术+模式”的集成创新,筛选出61个耐盐作物品种,并研发了19项盐碱地治理关键技术。
其中,氮肥增效剂NBPT/DMPP组合使盐碱地玉米毛根数量增加30%、根重提升20%至40%;启动肥技术在不施底肥的情况下,仅通过滴入5千克酸性活性磷混合液,就能显著提高出苗率和保苗率,为“干播湿出”提供关键支撑。
有机硅改良技术如同“清盐过滤器”——通过改变水分表面张力,促使盐离子快速沉降至根区以下,配合液态氮肥与中微量元素,构建起“靶向脱盐”系统。在中度盐碱地试验中,施用有机硅处理的玉米长势更旺、叶片更绿、茎秆更粗壮。
研发的“有机硅+氨基酸”耐盐碱种子包衣剂,让玉米出苗率提升20%以上;3种自主培育的耐盐碱微生物菌剂,在田间比同类市场化产品表现更优,使玉米根系更发达、长势更旺盛。而膜间覆盖5毫米超厚无纺布的“抑蒸聚盐”技术,收获时可携盐移除,将土壤蒸发量降低40%,为盐碱地穿上了“控盐外衣”。

专家查看耐盐碱小麦品种长势。省农科院供图
在民勤县南湖镇西井村4500亩示范区,“土壤调理剂+耐盐作物”的模式让玉米、辣椒等作物出苗保苗不再难;在南井村重度盐碱耕地示范区里,田菁、碱蓬、芒草、盐爪爪、白茎盐生草、稗草等十多种耐盐经济植物长势旺盛……
民勤盐碱耕地治理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省农科院土肥所将统筹所内外科技资源,组建盐碱地治理利用科研联合体,进一步加大攻关力度,让更多盐碱地焕发新生,为保障粮食安全注入持久动能。
- 2025-07-18窑洞里的诗与远方
- 2025-07-18甘肃省农科院与静宁县加强院地合作
- 2025-07-18汩汩清流润良田——景电灌区以标准化管理促高质量发展
- 2025-07-18今夜起北方迎新一轮降雨过程 高温天气逐步缩减局地耐力持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