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九十载薪火相传 兰大新闻学子长江故乡问道记者初心
7月8日上午,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重走中国西北角”四川内江线小分队走进范长江纪念馆,开展实地调研活动。此次行程不仅是一次实地参观,更是一次与新闻先驱范长江先生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旨在探寻新时代背景下新闻初心的传承路径与发展方向。

小分队在范长江纪念馆前合影 王藤菲/摄
踏访纪念馆:在沉浸体验中追寻信仰之源
走进范长江纪念馆,庄严肃穆的氛围令人肃然起敬。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墙壁上镌刻着范长江名言的:“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新闻必须是事实,谣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一定是事实。”“只有人格健全、高尚的人才配做新闻工作者。”掷地有声的语言,直击每一位参观者的心灵深处,字句铿锵,像那位青年记者,隔着时空在点头致意。
驻足范长江纪念馆“西北之行”路线图前,实践小分队成员深受触动。图上蜿蜒曲折的线条,从成都出发,东至西安,北至包头,西至敦煌,行程数千公里。这不仅仅是一条地理轨迹,更是一位年仅26岁的记者,怀揣探索救国道路的赤诚,以笔为戈,毅然踏上的非凡征途。
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启程。眼前的地图无声诉说着他十个月、数千公里的艰辛跋涉。“路漫漫其修远兮”的箴言仿佛在耳畔回响,小分队在静静聆听和驻足凝视中,深刻感受着范长江先生筚路蓝缕、深入民间、秉笔直书的伟大记者精神。
实践映照:与先驱足迹重叠的现实挑战
“重走中国西北角”内江小分队的实地调研,正是对范长江先生深入实际、迎难而上精神的真切践行。征途并非坦途,挑战时刻考验着团队的智慧与韧性。
面对“沱江号子”历史亲历者踪迹难觅的困境,小分队队员并未止步,迅速调整方向,聚焦于传承人与历史记录。通过深入采访沱江船工号子传承人和文化馆副馆长,获取了关于老船工群体风貌、号子精髓的一手资料。
在深入社区与年长居民交流时,方言差异一度成为信息获取的“拦路虎”。队员们主动放慢语速,耐心复述确认关键信息点,并在访谈结束后及时求助本地朋友协助辨析录音,确保每一条口述史料的准确性,让方言从障碍转变为理解地方文化的独特窗口。
当队员在张大千纪念馆联系美术教师及家长,想要进行采访时,起初并未获得理解。但队员们展现了充分的沟通诚意与专业素养。他们清晰表明学生身份和调研目的,郑重承诺保护受访者隐私,并主动提出灵活安排访谈时间。这份坦诚与尊重最终赢得了多位教师和家长的信任与合作,成功打开了深入了解艺术教育现状的大门。
每一次困难的克服,都让队员们更深切地体会到范长江当年西北之行的真义。以真诚态度沟通交流,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耐心打破隔阂。不是回避挑战,而是在挑战中寻找路径;不是困于挫折,而是以智慧和诚意化解疑虑,这正是小分队在“重走”路上收获的最宝贵的实践课。
“重走中国西北角”不仅是一次地理的行走,更是一场精神的回溯与品格的磨砺。所经历的种种困境,成为理解范长江精神内涵的生动注脚;他们的坚守与努力,则是对这份精神的深情回应。
精神传承:在新时代焕发恒久生命力
在信息爆炸、媒介多元的当下,范长江所倡导的深入实际、心系人民、追求真理、坚守责任的新闻精神愈显珍贵。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重走中国西北角”实践活动正是这一精神在新时代新闻学子中的具体体现与自觉传承。
带队教师王强表示,此项实践活动以“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为核心导向,引导学生走进田野,走向实际,走向落实。学生不仅得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情境,更在接触具体人群和社会问题中,收获独特体验,提升写作能力、观察力和人文关怀意识。
时代在变,精神不移。无论实践路线如何调整、人员结构如何更替、条件如何改善,新闻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不曾改变。唯有深入基层、走近人民、贴近生活,方能获得一手资料,讲好鲜活故事。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地方文化之厚重、体察百姓生活之真实,从中深化对国家与社会的认识,激发强烈的家国情怀与历史责任感。
认知升华:在田野实践中深化职业理解
深入新闻一线的实地采访,带给团队成员的,不止于课本知识的补充,更是一种心灵震撼与认知升华。现实的变迁、发展的脚步、民众的乐观坚韧、风俗的独特魅力以及生态保护的紧迫性,共同构成一幅复杂而真实的社会画卷。这种沉浸式体验,与范长江笔下充满人民情怀的西北叙事不谋而合。
带队教师张维民表示,课堂教学注重系统理论的梳理,而现场教学则更能引导学生切实理解新闻精神的深层意涵。在范长江故居和纪念馆现场,学生们触摸历史痕迹,沉浸式感知范长江从乡村少年成长为新闻巨擘的艰难历程。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对“长江精神”的强烈共鸣。
“学生们在感受中理解,在理解中沉淀。”张维民表示,新闻教育的根本在于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有机结合,只有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才能真正培养出有温度、有责任、有担当的新闻人。

讲解员为小分队进行详细讲解 曹静/摄
与纪念馆讲解员的深入交流,为学生呈现出更多生动的历史细节。范长江在求学路上的艰辛、在青年时期奔走四方的经历,无不展示了他在困境中砥砺前行,在时代洪流中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深化了其对新闻理想的信仰与坚守。
思考与传承:在实践中坚定新闻理想
“重走中国西北角”不仅是一场专业实践,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它生动印证了范长江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也昭示着新闻教育的根本使命:扎根大地、心系人民、追求真相、勇担使命。新时代的新闻人,唯有坚守初心、深入一线,方能不负时代重托,不负人民期待。
实践归来,队员们深刻反思了专业技能的精进方向。采访前的充分准备是基石,正如采访沱江船工号子传承人的队员所体会,提前了解对象背景能快速建立信任、促进交流,甚至在方言沟通中提供辅助;敏锐的观察力不可或缺,有队员意识到捕捉环境细节对挖掘深层信息和丰富稿件至关重要,这正印证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结合;采访技巧也需灵活应变,队员从文化馆馆长的反馈中领悟到问题应循序渐进,提纲可简化,线下再灵活追问,方能提升沟通效果,这呼应了团队“以真诚态度沟通交流,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耐心打破隔阂”的实践真谛。这些在田野中获得的真切体悟,生动体现了“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教学导向的价值,即在真实情境中锤炼和检验知识。
深入内江的实践,让全体小分队成员共同触摸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肌理。更深刻的共鸣则来自对城市生活节奏与人文气息的共同体验。在早上感受内江清晨的湿润空气,观察比兰州更晚亮起的天光,见证城市里形形色色的身影。成员们真切体会到内江舒缓的生活节奏。这些亲历让“内江”从一个地名概念,在队员们心中具象化为充满烟火气的体验。
实践也让队员们对当地居民有了更立体的认识。深入街巷的采访让他们共同感受到,面对讲普通话的外地采访者,当地居民往往表现出谨慎与强烈的地域认同感。方言的隔阂与小城市熟人社会的特性,使得建立信任成为关键挑战。这一体验让全体成员深刻认识到地域文化的内在复杂性。同时,从牛肉面店老板的故事到田埂间劳作的农人身影,队员们也共同印证了巴蜀人民勤劳朴实、坚韧奋斗的底色,将平凡而伟大的认知落于实地。
与此同时,内江小分队的成员们更收获了内心的成长与对职业的深刻理解。多位同学表示,此行最大的意义在于突破自我、提升能力。“这算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报道。”一位队员感慨道,从选题策划到联系采访对象,整个过程让自己从最初的不自信、胆怯,逐渐变得独立勇敢。采访中的每一次沟通,无论是成功还是遇到障碍,都成为了宝贵的经验积累。这种心态的转变和对实践的珍视,成为队员们共同的感悟。

小分队在范长江像前合影 邱逸/摄
在范长江像前,小分队成员合影留念。这一刻,是对新闻理想的庄严承诺,也是范长江精神在新时代青年的手中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曹静、邱逸、王藤菲;指导教师王强、张维民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5-07-17【重走西北角】内江剪纸传承人李有生:方寸之间 守护非遗薪火
- 2025-07-16【重走西北角】陇西首阳镇:绿色标准化“育”新机 药香铺就振兴路
- 2025-07-16【甘快看】文县:守护绿水青山 共绘美丽家园
- 2025-07-16【重走西北角】定西鲁家沟寒旱产业园:贫瘠土地上种出“致富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