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央媒看甘肃

【中央媒体看甘肃】党旗领航兴寒旱——甘肃省榆中县党建引领干旱山区探产业振兴路

2025-07-16 08:10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提起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的北山地区,以前很多人脑海中的固有印象是干旱、自然条件恶劣、贫困——这里曾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兰州市的三大贫困带之一。打赢脱贫攻坚战、成功“摘帽”之后,榆中北山地区同全国一道迈步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作为典型的干旱山区,面对诸多先天的制约因素,北山地区如何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筑牢乡村振兴的基础?

  事实上,榆中北山地区虽然干旱少雨,但日照充足,且具有土层深厚、结构疏松和海拔高、气候冷凉等优势。在深入研判北山地区实际的基础上,榆中县委、县政府决心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用好北部山区丰富的土地资源,构建寒旱农业示范带,打造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百合、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示范区。榆中县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行“党建+”工作模式,引领北山地区乡村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振兴路子。

  “党组织+企业”共探种粮新模式

  驱车行驶在榆中北山地区的山梁上,两侧连绵不绝的梯田,仿佛铺陈在山峦间的一幅层层叠叠、绚丽多彩的画卷。这两年,在韦营乡,当地通过“党委领导、市场运作、资源整合、合作共赢”的方式,让这幅画卷焕发出了“喜看麦田千重浪”的诗情画意。

  “韦营乡是典型的高寒干旱山区。我们乡党委指导全乡7个村党支部联合起来,推动村集股份经济合作社联合成立了榆中益兴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种植寒旱区优质小麦和糜子、谷子等特色杂粮,充分发掘了‘土’资源,提高了‘产’的效益。”韦营乡党委书记魏其翔说。

  “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组织流转土地,流转后交给公司集中运营。去年流转2.22万亩,今年增长到了2.56万亩。”榆中益兴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郎涛介绍,除了流转土地种粮外,针对许多农户家里年轻人外出务工,老人居家没能力种但又不愿意流转的,公司为他们提供从种到收的托管服务,到粮食收获时,群众既可以选择将粮食收走并向公司缴纳托管费,也可以选择让公司收走粮食,然后在扣除成本后向其返还收益。目前,全乡有800多户群众托管了6000亩土地种粮。

  “我们引进甘肃志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河北保定种源农业有限公司两家企业,打造小麦和谷物、糜子育种基地,培育耐寒、耐旱、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围绕粮食作物种植,我们打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粮食产业链条,涵盖从育种、种植管理、农机社会化服务到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现在的韦营,更是一个‘产业园区’,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有企业、合作社负责。”魏其翔说,旱山区种粮,节水是关键,韦营乡不断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起气象、土壤监测数据库,并逐步完善节水灌溉系统。同时,韦营借鉴国内外寒旱育种经验,努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寒旱育种基地品牌;积极与育种、农业工程、环境科学等领域的专业团队开展交流合作,着力提升基地的科技水平。

  通过“企业+农户”的模式,韦营乡对全乡5.1万亩土地进行连片开发,既提升了种粮的效益,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我们采用‘党支部+农户+公司+合作社’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去年,公司在吸纳周边群众务工上支出近200万元,盈利接近100万元。”郎涛说,公司通过“1+1+N”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与12家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每年都将销售收入的5%向各村进行分红。同时,公司积极整合各村资源,采取深化土地流转、强化农资服务、推广生产托管、壮大劳务服务、拓展农机租赁、创新资产出租等多种方式,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去年,韦营乡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两个“1+1+N”试点村突破100万元。

  党建为“犁”引领旱山变“药乡”

  “上花岔海拔高、气候凉,降水量小,蒸发量大,适宜中药材、百合种植。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党建为‘犁’,创新‘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动模式,推动了特色产业从‘土疙瘩’变‘黄金条’。”上花岔乡党委书记滕志国说,为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乡党委、政府全力当好“服务员”,全力扶持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全乡共有两家市级龙头企业和34家合作社。去年,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876元,其中,来自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收入占30%以上。

  记者来到位于上花岔乡的甘肃正源农林科技有限公司采访时,在车间里务工的乡亲们正忙着分拣甘草。“我们在上花岔的百禄村、黑虎村建成了6000亩的GAP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主要从事甘草、黄芪、大黄等中药材的种植、加工、销售,去年成功获得甘草GAP标准化认证。”该公司负责人沈厚道说,去年,公司的中药材销售额达到近2000万元,所生产的甘草全部出口日本。目前,公司的甘草种植基地总面积达4500亩。

  榆中县的甘草以其优良品质闻名。近年来,该县立足县域土地资源充裕、气候条件适宜、药材资源丰富、产品品质优良等有利条件,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引进、品牌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推动甘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日益完善,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24年11月,榆中被评为“中国甘草之乡”。

  “在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我们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流转包括撂荒地在内的耕地发展甘草等中药材种植,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调动了广大农户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沈厚道说,公司积极接纳村集体入股,目前已累计为村集体分红400多万元,向群众支付土地流转费40多万元。着眼促农增收,公司积极吸纳当地群众务工增收,全年劳务支出超250万元;大力发展大黄育苗,今年预计产种苗400万株,可带动农户种植1600亩。

  突出党建引领,深耕产业发展沃土,曾经的旱山梁如今变成了“药乡”。“我们全镇9万亩耕地中,5万亩种的是中药材。”贡井镇党委书记金祥安说,贡井采取“党建+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发展中药材产业,全力打造中药材特色小镇。

  记者在贡井采访时注意到,榆中宏鑫药材专业合作社专门建立“党员包片联户”制度,设置“党员帮带责任田”,每名党员联系帮带10—15户农户,为群众提供从土地流转、技术指导到加工、销售的全过程服务。“农户种植中药材,主要的技术环节都是党员负责指导。”该合作社负责人魏常明说,今年,合作社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3万亩,种植品种以甘草为主,兼有黄芩、黄芪等10余种中药材。合作社年可加工中药材切片2600吨,年销售量3000吨,产品销往江苏、河北、广州等地区。目前,合作社正在推进中药材饮片深加工项目,努力将加工产品向甘草萃取等高端领域拓展。

  “百合党建”品牌促产业向高向新

  不断求索,推动产业持续向高向新升级。跟中药材产业一样,百合产业也在这片干旱的黄土地上实现了蓬勃发展。近年来,园子岔乡按照“党建引领、精准服务、稳量提质、延链树品”的百合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打造“百合党建”品牌,不断强化科技支撑,聚焦百合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阶段精准发力,着力推动百合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乡百合种植面积已扩大至4.5万亩,年产值超3亿元。

  在园子岔乡青碾村的百合地里,这两年,一项覆草保墒的新技术正在被大力推广。“在百合地里覆草的好处,一是保墒,二是草的透气性好,利于百合生长,亩均可增产四五百斤。”青碾村村委会主任雒成旺说,除了覆草保墒技术,聚焦培育推动百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我们还成功研发了百合种子低成本快繁技术、组培脱毒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在示范推广新技术的同时,我们积极探索推动百合产业链条后延,引进企业合作开展有机百合种植。村党支部牵头推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企业签订协议,开展有机百合认证工作,村集体组织引导村民严格按照技术规程生产,企业负责收购和销售。今年已认证有机百合面积9937亩,仅此一项,村集体经济估计能增收20万元。”

  科技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这两年,在党组织的鼓励指导下,园子岔乡的富源百合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滕汉生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了百合育苗领域。走进合作社的育苗大棚,一排排整齐排列的白色泡沫箱内,采用百合鳞片包埋技术繁育的百合种苗正在茁壮成长。“传统的百合育苗方法是采用百合种球繁育技术。这项技术主要的弊端是籽种退化问题,百合的生长速度慢,产品的品相也不太好看。”滕汉生说,目前,合作社正全力开展百合鳞片包埋繁育技术的示范推广,希望以此来乡亲们依靠发展产业持续增收。

  园子岔乡党委书记刘海军介绍,为解决百合籽种退化问题,园子岔乡大力实施百合种植基地百合籽种繁育项目,建立了百合标准化示范基地;从内蒙古引进企业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利用闲置旧校舍建成了4间恒温繁育室和两座日光温室和大棚,开展百合鳞片包埋繁育技术的示范推广。园子岔乡还对全乡百合种植大户、“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技术人才开展了百合育种育苗技术培训,并采取托管托育的方式带动农户自繁自育。下一步,园子岔乡将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育种能力,全力推动百合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鲁明 刁慧 见习记者 李朵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