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重走西北角】兰大新闻学子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 探寻革命历史“活”起来的密码

2025-07-14 17:38 来源:中国甘肃网

  “同学们,大家课堂上有没有学过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这首著名的词便是在这个小小的不起眼的炕桌上写的……”2025年7月7日,延安革命纪念馆内,讲解员付玲莉正对着一群研学的小朋友讲述展柜中一个小炕桌背后的故事。毛主席在袁家沟时曾住在乡亲白育才家中,为了便于主席办公,白育才将家里唯一一张炕桌搬来,这张长54厘米,宽41厘米,高33厘米的炕桌便成了毛主席的办公桌……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解使毛主席伏案写作的身影仿佛就呈现在听众的眼前。

毛主席写《沁园春·雪》的炕桌 崔藏壑/摄

  延安,是中国的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在此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战略方针,引领全国革命走向胜利。近年来,延安红色旅游持续升温,2024年全市红色旅游接待量突破3000万人次。在这片承载着中国革命记忆的土地上,红色旅游早已超越“打卡式参观”,成为触摸历史、感悟精神的生动课堂。延安革命纪念馆作为展示革命历史的核心窗口,正以独特的方式解码红色文化,让沉睡的历史“活”起来。

  文物会“说话”:从静态陈列到动态叙事

  走进纪念馆序厅,一组名为《伟大的历程》的雕塑群像映入眼帘,毛泽东同志挥手指引方向的姿态与身后红军战士的坚毅眼神形成强烈共鸣。“过去游客看文物,多是看标签上的‘名称、年代、用途’,现在我们更注重挖掘‘文物背后的人、故事里的魂’。”讲解员纪常媛告诉记者,馆内6000多件珍贵文物,每件都有专属的“叙事脚本”。

《伟大的历程》雕塑群 崔藏壑/摄

  为了让历史更可感,纪念馆内设置了电子导览屏幕和沉浸式场景再现。游客可根据需求自主选择讲解内容,比如:针对某件文物、某个事件深入了解细节,或切换不同语言版本,满足不同年龄、知识背景及国际游客的需求,提升参观的自主性。电子屏幕还可通过视频、动画、互动问答等形式补充展示内容。例如,通过短片还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或用时间轴梳理重要事件脉络,让历史知识更系统、生动。

统一战线短片电子屏 崔藏壑/摄

  沉浸式场景再现,通过复原窑洞、会议场景、战斗阵地等历史环境,搭配实物、人物蜡像等元素,让抽象的历史事件变得可感可知,使游客仿佛“穿越”到历史现场,加深他们对革命环境的印象。同时,场景化呈现能调动游客的视觉、听觉等多感官体验,比如再现军民开垦南泥湾的劳动场景,配合相关音乐,易让游客体会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内涵,引发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对于青少年或历史知识较少的游客,场景式展示比单纯的文字说明更易理解,能帮助他们快速把握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减少距离感。

大生产运动场景复原 崔藏壑/摄

“窑洞对”场景复原 崔藏壑/摄

  两种方式结合传统展陈,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通过技术创新让历史“活”起来,既满足了游客对知识的需求,也增强了参观的沉浸感和互动性,使红色教育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

  讲解有“温度”:诉说历史到精神共鸣

  “讲解不是背诵史料,而是做历史与当下的‘摆渡人’。”这是纪念馆讲解员团队的共识。近年来,纪念馆培养出了一批能“讲活历史”的年轻人。

  据讲解员纪常媛介绍,延安革命纪念馆有一个特色是讲解员要“讲、唱、跳”相结合,不仅要讲述好每段历史故事,像红色民歌和陕北大秧歌也是要会唱、会跳的。

  听完了讲解员付玲莉即兴演唱的《东方红》,一位小朋友兴高采烈地说道:“这首歌爷爷奶奶教我唱过!他们说以前人唱东方红就像看到太阳出来一样开心!红军叔叔来了,大家就能过上好日子啦!”

小朋友在听讲解员演唱《东方红》

  讲解员纪常媛告诉记者,针对不同群体,讲解内容也会“量身定制”。对党员干部,重点解读“延安整风”中体现的自我革命精神;对企业团队,侧重“南泥湾开垦”里的创新与奋斗;对青少年们,则用“小红军送信”“儿童团站岗”等故事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对很多中老年人来说,他们对这段历史十分了解,所以要去挖掘每个历史故事背后感人至深的“点”,去引发他们的共鸣。而对年轻人来说,他们不像老一辈参观者对近现代史有十分深刻的了解和体悟,作为讲解员,就需要先从宏观层面为参观者概述这段历史,再逐步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

  几位长者伫立在展柜前,当记者询问他们关于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的感受时,其中一位老人说:“看到墙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那几个字,眼泪差点掉下来。我小时候听我爹讲过南泥湾开荒的事,今天亲眼看到那些锈迹斑斑的锄头、补丁摞补丁的棉衣,才真正体会到他说的‘苦中带甜’是什么意思。现在日子过好了,高楼大厦遍地是,可这些老物件、老故事不能忘。我们这代人,亲眼看着国家从穷到富,更明白这一切是怎么来的。也得让年轻人和孩子们多来看看,今天的安稳日子,是多少人用血汗换来的。”

几位老人在展柜前驻足

  一位刚参观完纪念馆的年轻人告诉记者:“以前总觉得‘革命历史’是课本里的文字,今天看到那些泛黄的照片、磨破的草鞋、带着弹痕的步枪,突然就变得有温度了。你看那些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年轻人,有的在前线冲锋,有的在后方搞生产。出馆的时候我买了一枚‘延安精神’的纪念章,别在包上,就当是给自己的提醒:年轻人,就得有点担当,有点闯劲,才不算辜负前人打下的这片天地。”

  与此同时,纪常媛表示,讲解员是永远不会被机器和电子导览取代的,讲解员通过表情、语调、肢体语言等能与观众进行深度互动,更好地传递情感,这些是只具备基础讲解功能的电子导览无法做到的。在讲解过程中,讲解员既要准确无误地为观众陈述真实的历史,也要结合个人的情感体验,使观众产生情感认同和精神共鸣。此外,延安革命纪念馆还培养了一批小小讲解员,这也是对革命文化传承的体现。

研学团队在聆听讲解员讲解 崔藏壑/摄

  传承见行动:从参观学习到实践延续

  “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能融入当下、指引未来。”纪念馆不仅是历史的“存储器”,更要成为精神的“转化器”。

  纪念馆推出的“重走革命路”研学活动,让游客在参观后参与“纺线体验”“战地救护”等实践项目。这种“体验式学习”让历史从“听说”变成“感受”,从“认知”深化为“认同”,让观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能让孩子们在历史场景中触摸精神脉络,将红色基因融入成长,成为兼具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和优良品格的新时代青少年。

研学小朋友自行观看电子屏幕介绍“三三制”  崔藏壑/摄

  更令人动容的是,纪念馆里的故事也激励着现实中的行动。讲解员介绍,“之前有位企业家参观后,主动联系我们,说要资助延安老区的教育事业,他说‘南泥湾精神就是要不等不靠,现在该我们为老区做些事’。”这正是红色文化“活”起来的最好证明——它不只是过去的记忆,更是当下的动力。

  走出纪念馆时,外面淅淅沥沥下起了雨。广场上,毛主席高大的身影巍然站立着,身后是历史,身前是未来,这国泰民安车水马龙的景象,一定是数十年前的他们,期许过无数遍的理想。

广场上的毛主席雕像 崔藏壑/摄

  从文物叙事到精神共鸣,从馆内参观到实践传承,延安红色旅游的“文化密码”其实很简单,让历史不再遥远,让精神可触可及。正如讲解员纪常媛所说:“当游客离开时,带走的不只是一张照片,更是一份铭刻在心里的感动与力量,这就是革命历史‘活’起来的意义。”当参观者把“艰苦奋斗”的口号变成人生信条,这便是革命历史最生动的复活。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本科生崔藏壑、陈文馨、马钰芊、朱园茵;指导教师王臻、阴雨永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