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青山无言 年轮有迹——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十八载巡守印记
祁连山脉,如一道巍峨脊梁横亘中国西部,既是维系河西走廊生态平衡的“生命线”,更是滋养数百万生灵的“高原水塔”。祁连山的雪线在岁月中悄然迁移,青海云杉的年轮默默叠加着生命的厚度。在这片辽阔的林海间,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的身影从未缺席。他们的足迹与山河相拥、与时代同行。从橄榄绿到火焰蓝、从马蹄踏雪到智能巡航,装备技术在革新,职能使命在拓展,唯有守护青山、服务人民的赤诚,历久弥坚。这支队伍用十八载光阴,在祁连山的年轮里镌刻下属于森林消防的坚守印记——那是披荆斩棘的开拓,是千锤百炼的坚韧,更是枝叶关情的温暖。
足迹·年轮深处的开拓前行
2008年的祁连山,林区交通闭塞,平均海拔3000米的山峦间,多为人迹罕至的小道。这一年,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的前身——武警张掖市森林支队在此扎根,队员们背着老式二号工具,凭着双脚在崎岖山路上丈量前行,用坚实的足迹开始了对这片秘境的守护。

祁连山航拍 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供图
2018年,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改革的号角吹响,武警森林部队集体转制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换上“火焰蓝”,职能从单一森林防火拓展到 “全灾种、大应急”。支队指挥中心主任王亚强回忆,“以前专攻灭火战术,现在要学地震救援、水域抢险,知识技能储备必须跟上。”转制后,支队从装备上系统性补齐了专业救援装备短板,并大力引入科技力量——无人机广泛应用于巡航侦查、三维绘图、物资运输,智能检测系统、高压水雾装备等陆续投入使用,巡护与救援决策效率显著提升。

消防支队巡护现场 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供图
装备的迭代如同年轮的纹理更新。如今的祁连山巡护还配备了机械外骨骼、水陆两用全地形车等新装备,无人机甚至能直接投送装备或灭火。但传统工具并未退场,二号工具因便捷灵活,在处置地表火时仍无可替代。正如队员们所说:“无人机能拓展巡护广度,但复杂地形还得靠人的铁脚板,老经验不能丢。”
一代代消防员传承的“铁脚板、山里通、活地图”本领,以及“打早、打小、打了”的灭火原则,始终是应对复杂环境的底气。“新装备是翅膀,老经验是根基”,这种技术迭代与经验传承的共生,正是跨越十八载攻坚路上的智慧传承。
根基·年轮生长的磨砺之力
祁连山的树木要历经百年才能成材,年轮的密实程度,取决于每一次风雨的洗礼。对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而言,能力的淬炼同样源自无数次严苛训练和生死考验的打磨。

消防队员手部特写 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供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祁连山区在严守生态保护优先原则的前提下,推进必要管护设施建设。为适应这一新形势,转型后的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按照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新要求,将“苦练本领、锤炼精兵”置于核心位置,以更专业的能力守护生态屏障和人民安全。
能力的拓展体现在专业素养的提升。支队通过系统培训、外部指导逐步提升队员专业技能,从装备和技术层面补齐短板。而每年雷打不动的野外驻训,从单兵素质到团队协同,从技能训练到精神建造,已成为磨砺队伍的标志性传统。在山岳救援训练场,队员们背负20余斤的装备完成锚点架设、倍力系统搭建等科目,手掌老茧层层叠叠如老树皮。在水域救援训练中,即使七月水温仅20度,队员们仍坚持在雨中演练,甘州大队二中队中队长杨守宁说:“下雨正好模拟复杂水温,我们要练就在各种天气里保持战斗力。”

消防支队训练现场 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供图
这种“训练—大比—实战”的闭环在任务中不断印证。支队始终将各类比武竞赛作为检验训练成效的“试金石”,甘州大队一中队班长李超年连续多年参加“火焰蓝”比武,2020年在兰州的防灭火专业技能尖子比武中,背着20斤背囊在60度坡地完成8公里负重越野,脚磨出血泡仍坚持到终点;2022年总队比武时,他背着超重5斤的背囊训练,腰椎受损仍坚守赛场。这些在比武中锤炼的耐力与意志,最终化作实战中守护群众的底气。
2019年山西沁源“3•29”火灾救援,便是支队整体战斗力的“大考”。肃南大队三中队一级消防士刘晓奇作为驾驶员,12小时疾驰抵达火场后,没顾上休息便投入战斗。面对长达数公里的火线和夜间零下低温,队员们只能躺在滚烫的地上小憩。期间陕西韩城突发火情,队伍又马不停蹄增援,连续救援20余天。撤离时,沿途群众夹道欢送时的欢呼声,正是对这支队伍“以比促训、以战验训”最好的认可。

消防灭火现场 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供图
沃土·年轮滋养的鱼水深情
祁连山的生态系统中,万物共生共荣;在这片土地上,消防队员与各族群众的鱼水深情,也如沃土滋养年轮般深厚绵长。
在2021年陇南文县泥石流灾害中,李超年带领12名队员每人背负80斤物资,在塌方的山路上徒步4个半小时为郭河乡村民送物资。村民含泪迎接,他深知,自己守的不只是林子,更是他们的家园。而这种情感的纽带也从前线场上延续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在“祁连守望者”“裕固蓝焰”“森语阳光”等志愿服务队中,这份情谊被不断续写。2021年成立的肃南大队“裕固蓝焰”志愿服务队,始终以“竭诚为民”为宗旨,扎根社区与牧区。起初,消防员与牧民存在语言障碍,牧民对防火宣传也不理解,认为生火做饭是习惯。但通过反复讲解走访,牧民逐渐明白这是为了他们的安全,开始主动支持工作,有的甚至加入巡护队伍。志愿队还在红湾小学设立“火焰蓝图书角”,为14名留守儿童结对帮扶,队员们定期辅导作业、开展心理疏导,让孩子们在陪伴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消防队员宣讲现场 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供图
这种双向奔赴的默契,在“兵妈妈”服务站里更是如石榴花一般心手相牵。在裕固语中,“妈妈”被亲切地称为“阿嘎”,2022年由妇联发起的兵妈妈服务站,汇聚了裕固族、藏族、汉族等40多位各族妇女,她们将来自五湖四海的消防队员视为“兵儿子”,用巧手与真心编织着跨越民族的亲情。每逢端午、春节等重要节日,这些“阿嘎”们便会相约来到营区,和队员们一起包粽子、包饺子,教大家熬奶茶、做手抓肉。闲暇时,她们还为每一位队员缝制鞋垫,缝补磨破的训练服,用针线将牵挂缝进布料里。正如“兵妈妈”安冬兰所说:“他们守着咱的山、咱的家,咱就该把他们当自家娃娃疼!”这种双向的守护,如同祁连山的沃土与年轮,相互滋养,让这片土地上的情谊愈发深厚绵长。

“兵妈妈”给队员理发现场 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供图
年轮永续,青山长守
祁连山的云杉每年增长1-2毫米的年轮,十八载不过20余毫米的厚度,却足以记录一场守护绿水青山和人民安康的伟大征程,见证一支队伍在时代洪流中的转型与成长。从马蹄印到智能蓝,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的成长轨迹,恰是国家消防事业发展的微观缩影——变的是技术装备与职能范围,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青山无言,却把守护者的忠诚与奉献,刻进岁月的年轮;岁月有声,终将让“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誓言,在祁连山脉的涛声中永远回响。年轮永续,青山长守,这支扎根于人民沃土的队伍,必将在新的征程上,续写守护绿水青山、捍卫生命尊严的壮丽篇章。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5级硕士研究生韩鑫彤、2024级硕士研究生晋文喆;指导教师权玺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5-07-13【重走西北角】兰州大宏:“智”造布料器赋能矿热炉远销中外
- 2025-07-13【重走西北角】“陕北老碗”盛满烟火情 汤永丽32年坚守乡土味“炖”出文旅融合新画卷
- 2025-07-13【重走西北角】从北大实验室到大西北:新型稀土发光材料照亮产业创新之路
- 2025-07-13【重走西北角】甘肃传祁甘味乳业:专精特新铸“甘味” 精深加工辟新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