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重走西北角】焦世虎与兰石家园社区的情缘:当好“大家长” 守护“小家园”

2025-07-11 21:44 来源:中国甘肃网

  在兰石家园社区党组织书记办公室,一位老人正在门口张望。“叔,进来说!”兰石家园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焦世虎操着一口地道的兰州方言热情招呼着前来办理事务的居民。从安抚老人情绪到了解核心诉求再到初步解决,整个过程用了不到十分钟。这样的场景,对于焦世虎来说是常态。从2020年12月社区换届时来到这里,他就没怎么“走出”过这个社区,社区内的大事小情、家长里短,他都时时惦记着。五年时间,焦世虎把自己从社区的“陌生人”活成了“家里人”,也把自己的心、自己的情深深扎在这片4.7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兰石家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厅 蔡雯/摄

  从“心向往之”到“俯身深耕”

  焦世虎与兰石家园的缘分,始于一份对“家门口”发展的热忱。“兰州新区开发建设的时候,我就想过来。”焦世虎回忆道,当时满怀憧憬,所以一心就想着往这个地方来。

  怀着这份热情,他开始努力向新区靠近。

  这个社区地处兰州新区城市中心,总面积4.79平方公里,下辖8个小区,是兰州新区城市居民入住最早,人口规模最大的社区之一。

  作为典型的“企业型+商品房”混合型社区,人口结构复杂,居民需求多元,这给治理工作带来了挑战。面对困难,焦世虎没有退缩。他用五年时间,带着社区工作者走遍每一个楼栋、每一条巷道,把行政工作与社区服务相结合,从“心向往之”的憧憬,真正落到了“俯身深耕”的实践中。

焦世虎在办公室工作 蔡雯/摄

  把“烦扰家事”当“心头大事”

  在焦世虎看来,社区工作的核心是“家事”,而最让他牵挂的,是那些可能走偏的孩子。

  2023年10月,社区办公室来了位抹着眼泪的母亲。她的女儿因为父母离异,一直跟着姥姥姥爷在外地生活,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开始跟一群社会青年混在一起。焦世虎越听越着急,他知道,这孩子得管。

  “100次思想工作,不如一次‘快刀斩乱麻’”。焦世虎心里有了主意——转学。“能不能把姑娘转到兰州新区来上学,这对姑娘也是一种保护。”焦世虎说。母女俩起初还有些犹豫,看着焦世虎笃定的眼神,最终点了头。

  但转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看着一旁哭红了眼睛的母亲,焦世虎下定了决心:“你信我,我帮你试试,如果能转过来,你就好好操心,把姑娘好好培养。”这句质朴的承诺给了女孩和母亲信心。在焦世虎的努力下,终于为女孩争取到了一次面试的机会。

  或许是这份执着打动了校方。最终,女孩转到了新学校,焦世虎终于松了一口气。

  焦世虎的用心也收获了居民的信任。在办公室外的书架中间,挂着几面锦旗,“这些锦旗,每一面都是一个故事”,焦世虎说道。在他看来,这些家长里短、柴米油盐,都是沉甸甸的责任。不管是帮孩子转学、还是劝少年返校,又或是调解家庭矛盾、化解邻里纠纷,每解决一件“家事”,他心里就像揣了个暖炉,踏实又热乎。

  “社区工作者,不就是帮着居民把日子过顺了、过暖了嘛。”他常这么说,也这么做着。

居民送给焦世虎的锦旗 蔡雯/摄

  以“四微组织”提“治理实效”

  社区治理不仅要有热情,更得有章法。焦世虎深知,2.5万居民的“大家”要管好,必须有科学的体系。为了做好社区工作,他带领团队深耕以“微组织”“微服务”“微治理”“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四微空间”治理体系,让社区从“粗放管理”走向“精细服务”,一步步织密了基层治理的“防护网”。

  “社区需要组织。”焦世虎说。他整合了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志愿者、网格员、人民调解委员会、妇联、残联等多元力量,创建了社区“养老·夕阳守护管”“助残扶弱·近享春光行”等志愿服务品牌,让社区治理从“单打独斗”变成“众人拾柴”。

  “微服务”则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把温暖送到心坎上。焦世虎指着古筝教室介绍道:“我们打造了一个‘邻里课堂’,主要开设古筝课,周末面向未成年人,周内则针对社区退休职工,满足他们对高雅文化的需求。”2024年,“邻里课堂”累计开课60节,服务1080人次。遇上端午、国庆这些节日,焦世虎也张罗着包粽子、办文艺汇演等活动,累计开展文化活动200多场,文明宣传500多次,邻里间的热乎气儿就这样一点点被攒了起来。

  “社区治理是社区工作的重点。”焦世虎说。为了守护社区平安、打造宜居环境,依托“警调对接”“矛盾反馈”机制,2024年处理各类矛盾近2000件,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环境治理上,“彩虹100分”项目常态化推进,每周五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双报到人员、物业和网格员开展环境整治,清理卫生死角、铲除小广告、巡查楼道乱堆乱放,让社区既安全又整洁。

  为了提升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针对党员,焦世虎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制度,2024年开展党纪学习、文艺汇演等特色活动10余场;针对居民,组建以党员干部为主体,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和退役军人等先进模范为成员的“1+N”学习宣讲队伍,把政策理论送进小区、楼栋。除此之外,社区还打造“道德讲堂”“未成年人工作站”等平台,累计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宣讲30场次,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推动社区文明水平不断提升。

“邻里课堂”古筝教学现场 蔡雯/摄

  用“烟火寻常”守“实干初心”

  社区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五年时间,焦世虎见了太多的悲欢离合。

  有次排查人口,他遇到一对老两口,问及子女时,老太太眼圈瞬间红了——独子几年前意外去世,这已经成了老两口的伤疤。“这种时候,话到嘴边都得咽回去,只能从旁人口中慢慢打听。”他叹口气,“基层工作,既要讲原则,更要懂人心。”

  但这些心酸,也会被突如其来的暖悄悄化解。

  有次,焦世虎早上出门上班时,看见社区门口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伤者躺在路中间。他担心车流会对伤者造成二次伤害,正想上前,一位女士已经冲了过去,把包往路边一扔,站在路中间拦车疏导。十分钟后交警赶来,“她回头看了一下交警,把包拎起来就走了,连名字也没留”,焦世虎感叹道。

  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社区里有老人摔倒了,邻居发现后二话不说就会扶起来,帮忙打电话联系家里人;有居民收拾家,把八成新的家具送来社区:“焦书记,看看谁家需要,别浪费了。”这些细碎的瞬间,像冬日里的暖阳,烘得人心头发热。

  “在这里,你能发现老百姓骨子里最质朴、最善良的一面。”说这句话的时候,焦世虎眼睛里闪着光。

  “我来社区,就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端平一碗水,要公平公正公开;第二件事是让老百姓知道社区有一个焦书记”,焦世虎顿了顿,继续说:“干完这一届得让居民觉得,我来这不是糊弄事儿的!”他的语气里带着股执拗。

  如今,焦世虎已经成了兰石家园社区的“大家长”,提起“焦书记”,所有的事情似乎就有了解决的办法。“我们入户登记居民信息的时候,有90%的门儿我们能敲开,能进人家家里,能要到个人信息,这证明居民对我们社区还是有一定认可度的。”焦世虎自豪地说。

  提及未来的打算,焦世虎想做的很多,最上心的还是两件事:一是把双创基地的事儿落到实处,二是跟高校、机构搭起更紧密的合作桥。

  “社区里不少年轻人有想法,特别是学校里想创业的学生,有冲劲但缺平台。”他盘算着与学校合作建立双创基地,“到时候给学生们免费提供场地、网络,办公费用全免,让他们能踏踏实实试错。”他盼着能跟高校及社科院对接,“不管是搞课题研究,还是派研究生来实践,哪怕开个论坛交流想法都行。”

  这些想法,他不仅放在心上,更落在脚下。在这个不到10平米的办公室里,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把社区工作做得更好。而这份思考的起点与归宿,始终是社区里那缕最真切的烟火气,是每个家庭对好日子的期盼,也是他那份从一开始就要“扎根新区、服务新区”的赤子之心。

  从初来乍到的“陌生人”到人人信赖的“大家长”,焦世虎用五年时光证明,基层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唯有把“大家”当“自家”、把“家事”当“己事”的坚守。如今,焦世虎依旧每天在社区里巡查走访,办公室的门永远敞开着。或许明天还会有解不完的矛盾、办不完的琐事,但他知道,只要把心沉在这片土地上,把居民当家人,这“小家园”的烟火气,就永远温暖明亮。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蔡雯、夏鹏宇;指导老师张艳彬、秦冬雪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