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实效
原标题:切实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实效
师安隆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持续加强、多维发力、向上向好的良好态势。我们要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实施以德立人、以文化人、以情润人、以行导人“四维”协同育人体系,倾力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力有序、有声有色、有形有效,在纵深延展、赋能提质中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以德立人,聚焦育人之本筑根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整合资源、凝心聚力、协同发力,才能切实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要坚持构建齐抓共管的思政教育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环节与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思想教育与引领作用。要坚持构建协同一体的“大思政课”育人机制,抓好思政课这一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充分挖掘各学科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把思政育人元素有效融入专业教育教学,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推进;抓好“第二课堂”建设,实现与“第一课堂”补位发展、互促互进,在学校“小社会”与社会“大课堂”的外联互动、体验感悟中汲取智慧、练就本领。要坚持构建立德立行的思政教育全媒体宣传体系,用青年人的活力与朝气激发思政教育的生命力与影响力,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快思政教育同信息技术融合推进,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把育人故事讲到青年心里。
以文化人,聚焦文脉传薪强自信。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更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它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创新文化浸润形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五史”教育,用小故事讲好大道理,帮助学生实现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对话,着力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氛围;要创新文化呈现形式,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引导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厚植文化情怀、淬炼文化精华,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践行者;要创新文化传承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停留在书籍中、展架上、课堂里,而是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
以情润人,聚焦共鸣共振激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走近青年、融入青年才能引领青年,只有共鸣共情才能同频共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成不变、因循守旧的,应积极开展多样化探索,通过找准青年学生的情感共振点、认知共识点、思想共鸣点,使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连相通,真正实现学思践悟;要用真情实感润泽青年学生心灵,在尊重教育规律、充分把握青年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引领学生,使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使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内化为青年学生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要持续优化思政教育情境氛围,使思政教育情境能够吸引学生、打动学生,通过优化表达方式,把规范化、书面化的理论话语转化为直白易懂、简短灵活、现场感强的家常话语、通俗话语,以直击思想内心的方式引发青年学生共鸣共振,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教育效果。
以行导人,聚焦示范引领促发展。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实效要将榜样力量融入高校思政课,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和价值引导作用。要发挥好教师“四个引路人”的时代角色,做到为师亦为范,在引领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奋进历程中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躬亲示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循其步。要切实发挥好朋辈示范作用,用身边人讲好身边事,以身边事激励身边人,形成朋辈榜样示范、相互激励提升、形成更好示范的良性循环,实现朋辈互助、相伴成长的自我教育目标。掌握思政教育新阵地主导权与主动权,以新媒体、新技术为载体,结合身边与网络先进典型,聚焦标杆,明德修身,激发青春正能量。要积极营造全社会向榜样学习、比学赶超的向上氛围,使学先进、争先进、赶先进不过时、不褪色,以达到先进引领、榜样示范、促进发展的教育目的。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5-04-29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 2025-04-29以数智赋能文旅康养产业
- 2025-04-29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 2025-04-29外贸逆势上扬 开放赋能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