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评论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5-04-29 09:14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原标题: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段翠清

  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不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是确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见效的关键之举,也是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坚实保障。

  以创新为核心,培育新动能。一是加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布局和动力转换。当下,以新材料、智能控制、资源节能技术、生物科技、清洁生产、绿色制造等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既可以通过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获得相同甚至更多产出,同时也可以通过绿色技术找到减少污染排放的最优治理方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完全脱钩,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由治理型向预防型转变。二是以“双碳”战略为契机,以清洁能源资源储量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快绿色产业链在黄河流域甘肃段区域的空间优化布局,提升清洁能源产业的生产和使用效率,打造甘肃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泉。三是打造绿色循环型产业体系,依据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立循环经济生态链,培育壮大绿色生态产业,打造一批跨区域、上下游关联、横向耦合发展、地区间优势互补的产业链,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优势特色生态产业集群。

  构建闭环绿色发展体系。流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涉及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就必须构建生产、流通、消费一体化的绿色动脉体系。一是要在起主导作用的生产体系构建中尽快实现绿色生产,在作为碳排放大户的流通领域,尽早实现低碳循环流通,可以对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起到关键作用。二是要重视流域绿色消费体系构建,通过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推广绿色产品和服务等措施,在促进低碳环保产业消费升级的同时,能够有效拉动绿色经济的快速转型和发展。三是在构建绿色动脉发展畅通的基础上,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再生产”的闭环产业链体系,使得所有的原材料和能源能够在这个产业链体系中通过不断循环,达到最大化利用程度,降低绿色生产成本、流通成本、信息使用成本,进而提高绿色经济效率。四是通过数字经济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以及绿色消费发展体系的精准配置,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推动黄河流域甘肃段绿色低碳发展。

  建立三维共治社会体系。高质量发展是系统性发展,需要通过建立有效社会体系,让环境治理主体逐步多元化。一个地区通过完善市场体系、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强化科技创新与优化政府调控,将市场效率发挥至最优,提升资源高效利用水平,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机制。在此过程中,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和制度建设等强有力的手段,能有效弥补市场资源配置的不足。企业和民众的有效参与,也会为政府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执行提供有效的环境,为黄河流域甘肃段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一是明确治理的重点与核心。以实施精准化政策为切入点,为高质量发展在绿色金融、教育、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重点进行制度建设,保证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同时要打破各区域之间的行政分割,实施协调发展。二是强化企业在绿色创新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推动绿色创新的关键主体。需从科学谋划绿色发展战略、加强绿色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提升绿色产品质量等维度发力,充分释放企业在绿色发展中的核心支撑效能。三是提升流域群众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参与度。群众作为流域高质量发展政策的推动者和成果的受益者,贯穿于流域发展的全过程,有效的群众参与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调节的不足,提升公共管理的水平。在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甘肃段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与群众的有效沟通,提升群众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参与度,主动接受群众对公共服务水平的评价,让群众真正成为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治理主体。

  打造绿色低碳文化体系。一是要调动全社会力量,政府机构主要以道德、价值观等“柔性”引导为主,企业通过绿色低碳产业体系转型和社会责任强化,调动民众的绿色低碳消费观念的形成,在黄河流域甘肃段各区域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的示范创建活动,以绿色团体影响民众对绿色低碳行为的情感认同度,进而建立起“政府—企业—民众”三位一体的绿色低碳发展体系。二是要注重绿色低碳教育,创新拓展绿色低碳教育实践途径。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资源环境教育,向青少年普及“双碳”相关知识,促进其将绿色低碳理念内化为行为规范。积极与环境保护机构或组织合作,利用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绿色低碳公众参与实践基地、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在甘高校院所科普基地等场所资源,创新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社会实践活动,引导群众在实地参观、社会调研和志愿服务等实践中提升绿色低碳能力和生态文明素养,进而在黄河流域甘肃段全域构建起绿色低碳的文化发展体系。

  作者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