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包福存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能够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升级。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数字技术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能够延伸乡村产业链、提升乡村产业智能化、产业多元化水平,增强乡村产业整体竞争力。通过数字技术更加方便、快捷地整合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拓展销售渠道,精准对接消费市场,使产业发展规模化、效益化。要通过推广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的全面深度融合应用,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数字化水平。要通过数字技术催生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将数字技术与农村传统产业高度融合,促进乡村电子商务、乡村智慧旅游、休闲农业等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发展,丰富乡村产品种类,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和吸引力,促进农业生产数字化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人才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为农业、乡村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针对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短板,优化乡村人才的资源配置,加快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各地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人才振兴,围绕高素质农民培育总体要求,建立完善的数字培训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强化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农村数字人才、电商人才培育,鼓励农业技术专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网络平台为农村居民讲授农村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培养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推动数字技术的应用,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建立人才扶持激励机制,依托现代科技创新平台,通过科研立项、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激励更多科技人才服务乡村。培养爱农业、懂数字、能创新、善管理的农业技术人才,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用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创新创业环境留住人才。要建设符合当地需求的、以村民需求为导向的便捷高效的数字创新应用场景,对农村居民急需的数字技术和农业生产的薄弱环节进行技术攻关,鼓励农村居民积极使用数字技术,针对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开发的适合乡村使用的数字化技术,提供专项奖励和扶持政策,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传承。文化数字化建设是绘就乡村文化发展新图景的内在要求。《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提升乡村旅游质量效益,加快数字赋能乡村文化产业。”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传承,要推进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建档工程,利用三维建模、区块链等技术对传统村落、非遗技艺、民俗活动等进行分类整合,打造可交互、可溯源的云端文化基因库,破解资源分散化、孤岛化难题。要搭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文化传播矩阵,依托短视频、直播、VR云展厅等新媒介,培育乡村文化数字代言人,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推动乡土文化从“在地化传承”向“数字化破圈”转型。要创新“文化+科技+产业”融合模式,建设智慧文旅导览系统,打造虚拟与现实交织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培育文化消费增长点。要通过建设村级数字文化驿站、开展数字技能培训,激活本土文化创新内生动力。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生态治理。优良的生态环境、生产环境和人居环境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基本条件,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现实要求。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生态治理,要以数字化思维引领乡村绿色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化管理,推行绿色生产技术。要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创建乡村生态综合监测平台,利用大数据对生态环境风险进行精准预测,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科学、精准的参考。要以数字技术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发挥覆盖全面、监控实时、智慧预测等优势,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服务智能化,充分激发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潜能。要创新数字化生态修复模式,运用AI算法模拟生态演变规律,结合植被修复机器人、智能水循环系统等技术,在矿山复绿、盐碱地治理等领域形成可借鉴的数字化治理方案。要构建全民参与的数字化环保机制,开发乡村环保积分APP,通过垃圾分类智能识别、生态贡献值可视化等功能,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新模式。引导村民参与生态共治,利用短视频平台打造“乡村生态守护者”IP,增强生态保护社会认同。
作者单位:兰州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1-08-27充分发挥组织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
- 2021-08-10【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以乡村振兴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 2021-07-13在乡村振兴中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 2020-12-15【基层中来】坚持问题导向 推进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