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庆阳

在兜底保障中展现民政作为——庆阳市社会救助工作综述

2025-02-14 10:18 来源:陇东报

  原标题:在兜底保障中展现民政作为——全市社会救助工作综述

  庆阳融媒记者 黄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近年来,全市民政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紧紧围绕“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目标,不断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稳步提高社会救助水平,持续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切实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健全完善救助体系

  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环县天池乡潘老庄村村民老刘的儿子患肾衰竭需要进行透析治疗,老刘的妻子也在宫颈癌术后需要定期治疗,沉重的医疗负担压得老刘一家喘不过气。环县民政部门了解到老刘家的情况后,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并将全家7口人纳入农村二类低保,累计给予超过32万元的救助保障,成功抵御了因病致贫返贫的风险,让这个家庭在困境中重燃生活希望。

  这是我市社会救助工作中的一个缩影。5年来,全市累计支出基本生活救助资金49亿元以上,年均保障低保等各类救助对象21万余人,临时救助15.83万人次。

  近年来,全市民政系统坚持改革创新,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印发实施《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重点举措》《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细则》,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与防返贫监测融合机制,依据低收入人口困难类别和困难情形,分层分类落实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等,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转变。

  制定《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实施细则》《特困人员认定实施细则》《低收入人口认定及救助帮扶实施细则》,推动低收入人口认定体系不断健全,精准认定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全市共认定低保边缘家庭4.03万人、支出型困难人口70.94万人。

  健全并落实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连续5年提高全市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标准。2024年,全市城乡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月700元、465元,较2018年分别增长37%、50%。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照不低于城乡标准的1.3倍确定,连续稳步提高,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平均标准达到每人每月910元、700元。

  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和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实施小金额先行救助。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对受疫情影响导致基本生活发生困难人员的救助帮扶,及时化解了群众突发性、紧迫性生活困难,做到了应救尽救。

  健全动态监测机制

  让困难群众获得及时精准救助

  环县环城初中学生黄某因交通事故致闭合性颅脑损伤,长期住院,花费近百万元,四处举债,而肇事车主无固定收入,名下无任何财产可供执行。在全面落实基本生活救助和急难救助政策后,环县民政部门将黄某的帮扶需求信息推送给相关部门,最终环县医保局实施了医疗救助,环县人民法院给予了20万元的司法救助,解了黄某的燃眉之急。

  近年来,全市民政系统不断健全社会救助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市、县两级均成立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社会救助工作清单,整合人社、卫生健康、教育等部门资源,实现横向协同、上下联动。推行县级领导分片包抓,市、县、乡(镇)“三级”社会救助包抓责任制,推动社会救助政策有效落实。

  持续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机制,依托甘肃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动员基层5000余名网格员多渠道公布市、县(区)社会救助服务热线,为困难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和申请代办等服务,年均服务困难群众15万人次以上。

  组织19个部门签订信息互查共享协议,建立大数据比对平台,对潜在救助对象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比对识别分析,做到动态管理、精准施救。按照“分层管理、动态监测、因需推送、结果反馈”的工作流程,将低收入人口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产业帮扶等需求信息推送至相关部门,形成“一户(人)一条救助帮扶链”的闭环管理机制。5年来,共接收监测预警信息10.17万余条,主动将7.16万预警人员纳入低保等兜底保障范围。

  提升救助服务效能

  让困难群众得到温暖高效救助

  在合水县固城镇,一名叫小敏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父母因意外离世后,生活陷入困境且心理受到极大创伤。社会救助部门将其纳入重点关爱保护对象,安排专人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她走出阴影。在生活上给予精细化管理,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并根据她的学习情况制定教育支持计划,联系志愿者为其辅导功课。如今,小敏不仅生活得到妥善照料,学习成绩也逐步提升。

  近年来,全市民政系统不断创新救助理念、救助内容、救助方式,从简单的生活型救助向综合型救助延伸,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救助需求。

  探索开展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类救助,自主开发“庆阳市分散特困供养人员管理平台”,按供养对象生成二维码,并对服务全程跟踪监督,规范推行“资金+物资+服务”救助模式,实现数字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年均保障特困供养对象0.9万人,落实照护服务30余万次。

  让困难群众高效便捷申办社会救助,同样体现了社会救助工作的温度。全市民政系统全面推进“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全市116个乡镇政务服务大厅均设立“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窗口”,实现“一站式”服务,有力推动了社会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方便困难群众救助申请,让他们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全市民政系统将持续健全完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的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体系,更好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