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临夏

临夏:山海协作 未来可期

2025-02-10 15:56 来源:民族日报

  原标题:山海协作 未来可期

  本报记者 马茹萍

  临夏大地,山峦叠翠,沃野流金。在广河县产业园里,智能化生产线忙碌运转;和政县的田野间,一车车高原夏菜驶向远方;积石山乡村的小学校园里,孩子们的读书声清脆响亮……从产业到民生,从“输血”到“造血”,临夏州与济南、厦门东部协作地区的“山海情”,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温暖而充满力量的篇章。

  产业协作:从“田间”到“舌尖”的蜕变

  在临夏经济开发区,一座现代化的预制菜产业园引人注目。这里汇聚了山东企业的技术与临夏本地的特色食材,牛羊肉、食用菌经过精深加工,摇身变成畅销全国的即食产品。“过去卖活牛利润微薄,现在做成预制菜,附加值增了好几倍!”当地企业负责人感慨道。这样的转变,源于“东部研发+西部制造”的协作模式——东部的市场经验与临夏的资源禀赋深度结合,让更多农特产品走出大山,摆上东部城市的餐桌。

  产业园不仅带动了农户的订单农业,还吸引了一批年轻人返乡就业。过去外出打工的村民,如今在家门口成了技术工人,收入提高了,生活也更安稳。随着东部企业的落地,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逐渐完善,一条从田间到车间的增值链条清晰可见。

  劳务协作:从“候鸟”到“归雁”的温暖转身

  劳务协作曾是临夏人“走出去”的主要路径,但如今,故事有了新篇章。在东部城市的工厂里,经过技能培训的临夏技工成了抢手的“香饽饽”;随着家乡产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候鸟”选择飞回故土。

  康乐县的马小军便是其中之一。他曾在福建的电子厂担任组长,如今返乡后成为当地企业的生产主管。“工资不比外地低,还能照顾家人。”这样的选择,得益于东西协作搭建的“双向桥梁”——东部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渠道,而临夏则通过引入协作企业,创造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更令人欣喜的是,一批返乡能人办起了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从“打工经济”到“创业经济”,协作的深度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发展逻辑。

  民生协作:从“输血”到“造血”的深情答卷

  在永靖中学,济南教师带来的教学新理念让课堂焕发生机。这所由中组部教育人才组团帮扶的学校,不仅建起了智慧教室和科创实验室等,更通过“云端教研”与东部名校共享教育资源。

  类似的改变也发生在医疗领域——东乡县的马阿姨在家门口医院完成了膝关节手术,主刀的是来自济南的专家团队。“以前看病要去省城排队,现在省时又省钱!”她的话语里满是欣慰。

  协作的智慧不止于硬件投入。通过远程医疗平台,乡镇卫生院的医生能随时向东部专家“取经”;通过教师网络研修,山区的课堂接轨先进教育理念。这种“授人以渔”的帮扶,让临夏的民生事业从“借外力”走向“练内功”。

  从产业联姻到民生交融,从生态守护到数字赋能,临夏与东部协作地区的携手,早已超越了单向帮扶的范畴。正如一位返乡创业者所说:“协作不是施舍,而是互相成就。东部的经验让我们少走弯路,我们的真诚也让东部朋友看到这片热土的潜力。”

  站在新的起点,临夏人心中激荡着更远的憧憬——让协作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长成参天大树,让山河同脉的情谊续写高质量发展的新传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