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临夏

临夏:冬日传统甜品—河州糖瓜

2025-02-08 11:51 来源:民族日报

  本报记者 李萍 包蕾

  岁月流转,世代传承,临夏美食拥有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饮食风味。临夏人冬日传统甜品记忆里,州级非遗美食河州糖瓜位列其中。

  作为临夏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州糖瓜是临夏的一张名片,是很多人喜爱的、能吃的“非遗”。

  河州糖瓜又名饴糖,所用原料主要有核桃、红枣、芝麻、胡麻、花生和油炸面等。将面粉、鸡蛋、清油和在一起,加工成面条状再蒸熟,就成了糖瓜的原料——面仁(也叫面酥),而这面仁是其甜而不腻、口感酥脆的关键所在。

  作为一种花色甜点,糖瓜制作精美,品种繁多,酥脆香甜,风味独特。

  寒风阵阵,临夏的街头巷尾,糖瓜亮相,摊前总是人头攒动,争相购买,做茶点或招待亲友,成了很多人冬日限定的甜蜜记忆。糖瓜的甜,满足了味蕾的需求,也甜进多少人心底。

  河州糖瓜制造技艺州级非遗传承人马占仓做的糖瓜最为出名,进入腊月,每天到他那里批发糖瓜的小贩络绎不绝,从曾经的沿街叫卖到今日的街头候客,糖瓜总能吸引人们驻足购买。青海循化、尖扎及甘南地区的商贩也会前来批发。

  马占仓的父辈们制作糖瓜有上百年的历史,三辈人制作糖瓜,技艺代代相传。他从7、8岁时就看着父辈制作糖瓜,初中毕业后,20岁开始学做糖瓜至今已30多年,所以熟稔其技艺的点点滴滴,知晓制作的工序又多又繁重。他说:“制糖的第一步是把小麦芽碾碎,再拌上提前蒸熟的糜米,装在缸或木桶里混合发酵2至3小时,将米渣每2小时过滤1次,过滤3次成麦芽糖水,糖水入锅,用旺火烧开,熬煮成糖浆,熬制过程需5至6小时。做糖瓜最关键的是蒸米,米蒸得太硬、太熟都不行,蒸得太硬会欠糖、少糖;蒸得太熟,装到缸里,到时候发酵不成麦芽糖。炒糖关键是要掌握它的火候,火候过大,糖容易发黄、发黑;火候太小,糖粘牙。”熬糖需要精湛的手艺和十足的力气,一家人轮番翻炒,不断注意火候。当糖浆呈现出焦黄透亮的色泽时,才能形成上好的糖稀,便意味着熬糖即将完成。

  熬糖完成,须把糖浆移到室外散热,焦黄透亮的麦芽糖,散发出浓浓的甜香。直至糖浆倒出后成形,开始扯糖。刚出锅的饴糖呈赭红色,而麦芽糖熬制的糖稀粘度大,拔扯起来很有挑战性。马占仓他们将柔如面团的饴糖一头缠在木桩上,一头绕在手腕上,像拉面条似的反复盘拉,这样拉出来的饴糖就从赭红色变成了灰白色,拉成带状,切短,就成了又甜又脆的板糖。拉成圆柱条状,用绳子缠上拉好的糖条,一勒就是一个糖块,叫“白疙瘩”。

  糖瓜制作在冰与火中展开,冷热交替间,在熟练的师傅手里,乘热盘拉饴糖的技巧犹如拉面,看起来十分轻松自如,美不胜收。

  制作糖瓜的技术要求很高,要求糖瓜的色、香、味俱佳。拿“枣仁”来说,首先要挑选上等红枣,剪成小片,按比例掺入饴糖,入锅加热。要掌握好火候,反复翻炒,至饴糖溶化。枣片与饴糖水乳交融后,趁热倒入模子加压成形,又趁热切成条状,再切片,可趁热吃,也可待凉透细品,香甜酥脆、越嚼越有味的“枣仁”糖瓜,甘之如饴。

  于是,核桃仁糖、胡麻糖、花生糖、面酥糖等花色品种也应运而生。糖瓜品种多,食客各选所喜。

  “我们的作坊在沙塄巷,一个冬天制作2000斤糖瓜,腊月里就卖完了,特别是腊月二十三,一天收益就有1000多元。”马占仓笑着说。

  旧时,河州糖瓜销量相当可观,生产颇具规模,到了上世纪80年代,在传承人的几经继承之下,恢复了小批量的生产。时至今日,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马占仓他们不断尝试新的制作方法和口味,让糖瓜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与需求。

  在“板糖”“白疙瘩”传统糖瓜基础上创新,加入多种辅料,制作成红枣糖、芝麻糖、花生糖、瓜子仁糖等品种多样、花色各异的糖瓜。其中,瓜子仁糖和花生糖是马占仓创新而制。

  河州糖瓜制作技艺代代相传,是临夏人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一代代匠人心血与智慧的延续,蕴含着临夏人民对美食的热爱、传承与创新。当然,作为舌尖上的非遗,糖瓜不仅口感独特,还承载着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甜蜜向往和热切期盼。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