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嘉峪关

秦腔一吼新春来——嘉峪关秦腔发展溯源

2025-01-14 08:52 来源:中国甘肃网-嘉峪关日报

  原标题:秦腔一吼新春来——嘉峪关秦腔发展溯源

嘉峪关戏楼

《北漠尘清》剧照

戏曲进社区演出现场

戏曲进社区现场

文化惠民演出现场

《北漠尘清》剧照

文化惠民演出剧照

  胡 杨

  吼一声天翻地覆,锣鼓响满心欢喜。说的就是嘉峪关一带春节唱秦腔的情景。对于嘉峪关人来说,听了秦腔,生活才有乐趣;演一场大戏,才有年味。

  秦腔,是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恍枕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嘉峪关,雄立在河西走廊中部。古时候,这里不仅是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战场,它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坦途与荟萃之地。明代建关以来派游击将军和守备驻守,设守将兵勇通常有千人左右,到了清末也有四五百人。多少年来,嘉峪关成为过往使者、商贾客旅的聚集场所,每当春节来临,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相继开展。明清以来,春节或者中秋节,守关将士以及往来人员经常在这里举行歌舞和演唱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但秦腔,始终是人们最喜欢的剧种。新中国成立之后,嘉峪关下的古战场,兴起了生机勃勃的建设热潮,国家一五时期的重点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拉开了序幕,荒芜的戈壁,迎来了数万名建设者,戏曲活动也随之蓬勃开展起来。人们用秦腔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讴歌火热的劳动,讴歌人民的创造,在嘉峪关的历史上,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篇章。

  历史上的秦腔记忆

  嘉峪关的戏剧,主要是秦腔。据历史记载,民国时期,在嘉峪关楼上唱过很多戏,各种地方戏难以胜数,以陕西、甘肃的秦腔、眉户为最多,清末也曾唱过湖南花鼓戏。

  明清时期以及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末,是其全盛时期,后来逐渐衰落,其他剧种,如京剧、评剧、花鼓戏等都如同烟云一般,没能流传下来。嘉峪关目前的演出剧种仍以秦腔为主,演出的剧目也比之前有所增加。

  明清以来,嘉峪关既是军事防务之关,又是丝绸之路上东西贸易往来之关。西域和内地出入关的使者、官员、商贾客旅等过往者均在嘉峪驿打尖、住歇。没有战事的时候,他们还时常在这里聚会,宴饮、歌舞、吟诗,热闹非凡。因而,唱秦腔、看秦剧,就成了他们最主要的文化生活。

  在嘉峪关唱秦腔,也要选择黄道吉日。主要是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喜庆之日,遇到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军事防御取得重大成果,就摆开阵势,邀请远近有名的戏班子前来贺演;遇到朝廷重要官员前来嘉峪关巡视、阅兵,当地官员也要组织戏班子演出经典秦腔剧目,展示官兵同乐,与民同乐的情怀;驻守嘉峪关主要官员到职、离任等,为表达欢迎、离别之情,组织一场秦腔大戏。二是祭奠之时,祭奠场景庄严肃穆,祭奠程序严谨细致,这时候秦腔演出的内容大都涉及家国情怀、王侯将相、英雄先贤。三是传统节日。像春节、中秋节等。尤其是春节,有钱人家要请有名的戏班子为当地百姓演出,从腊月到正月,嘉峪关一带的富户,纷纷慷慨解囊,各地的秦腔戏班子轮番上演,一个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春节就这样不知不觉过去了!

  明清至民国初年,嘉峪关演出秦腔的场地,有四座戏楼:

  财神庙戏楼,修建于清末,是关内较大的一座庙院,院内青石铺路,有五间大殿,坐西向东,庙门南开。并且在财神庙大殿对面修建了一座戏楼为晚清歇山顶式建筑。在戏台到大殿之间还修建了天棚九间。1943年,财神庙拆除,戏楼也同时被拆除了。

  关帝庙戏楼(现存),关帝庙又称武安王庙。明朝中期修建,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奉命镇守嘉峪关的酒泉人佘动带头重修。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重修,关帝庙戏楼是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戏楼位于朝宗门斜对面,南闸门内侧,关帝庙对面。它的形制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戏台。关帝庙戏台上就有一副意义深远的对联,在两侧的八字屏风砖上刻有:“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

  龙王庙戏楼,始建于清末民初年间,坐南向北,大三间,灰瓦盖顶,台面用木板搭起来,台底为空,下面中央有一根木质八卦柱,作为轴心。戏楼于解放前被拆除。

  黄草营盘戏楼,建于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在明清以来屯兵的黄草营盘下营院附近的娘娘庙内修建一座戏楼。民国末年被拆毁。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十一月,清朝大将军左宗棠带领清军攻下肃州(今酒泉),在嘉峪关驻兵四营和亲兵小队,从湖南带来了湘军所熟悉和喜爱的湖南花鼓戏,在关上戏楼演唱,以鼓舞士气。每逢旧历正月十五日,嘉峪关要举行盛大的财神庙庙会,这时候就会有居民集资请戏班子在关城戏楼唱戏,人们从四面八方赶赴关城,在天棚下看戏。阴历五月十三则是大名鼎鼎的磨刀节,这个节日也要请戏班唱戏。民国初年,常在嘉峪关唱秦腔的戏班子有张习庭(栓娃)的“栓娃戏班”、陕西的“年娃戏班”。那时候酒泉的“栓娃戏班”,主演是陕西人张习庭(即栓娃)、张新山、李金民、梁银花、高寿思、张怀元、李正福等。经常在黄草营盘、龙王庙唱会戏,平时没会戏时,就在酒泉武生会馆唱卖戏(即售票戏)。1921年,陕西人秦腔戏班“泰武班”,里面有一位女演员扮旦角,在嘉峪关很受欢迎,至今,口口相传,很多老人都会说起“泰武班”的演出盛况。1941年,常在关城内唱秦腔的戏班有毛娃戏班以及酒泉名角张青山、陕西名角狄龙山的戏班子。1949年以前,嘉峪关本土秦腔自乐班“登山会”,每逢春节、正月十五闹花灯时也会在关城上唱秦腔及眉户。

  清末到1949年以前,在关城演出的秦腔剧目有:《白蛇传》《大上吊》《火焰驹》《黑叮本》《破鱼池》《六月雪》《串龙珠》《鱼兰会》《八件衣》《铡美案》《游龟山》《回龙阁》《黄鹤楼》《岳爷大战牛头山》《马王访马厩》《财神图》《得胜图》《全家福》《王宝钏》《游西湖》等四十多种传统剧目。

  解放以后嘉峪关的秦腔演出

  1949年酒泉解放后,嘉峪关现在的行政区域,为酒泉县(现肃州区)管辖,一切百废待兴,秦腔演出时断时续,过年过节、婚丧嫁娶都有秦腔活动开展。1950年农历二月初二,陕西栓娃戏班来嘉峪关演出,吸引了周边地区不少民众前来观看。

  1958年,为了支援大西北,建设戈壁钢城,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纷纷汇聚嘉峪关。为了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成立了业余的演出队伍。1958年9月成立了酒钢职工业余剧团,1959年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各基层单位组织了十多个文艺队,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酒钢文工团,分为京剧团、秦剧团、评剧团、话剧团和歌舞杂技团。1962年由于酒钢下马,文工团下分的各个剧团也不得已宣告解散,这也终结了嘉峪关戏剧专业剧团的存在。

  那个年代,人们的主要娱乐活动就是看戏,在电影还没有普及的时候,每一个村都要组织文艺爱好者排练大戏,戏种主要是秦腔。一场戏,往往从腊月开始演,演到正月十五,看戏的人也还是络绎不绝!老人们常说,唱秦腔,要的就是个气氛: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动。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各类小吃趁机摆开,一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生,瓜子,糖果,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年轻小伙子姑娘们醉翁之意不在酒,看戏看着看着,就瞄着看人了。看秦腔,也成了姑娘小伙子相亲的重要场所,因而,在秦腔剧场,穿得最时髦的就属没有对象的姑娘和小伙子了!

  新时代的秦腔发展

  嘉峪关市秦韵戏剧艺术团成立于2013年8月,2014年9月正式登记为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是嘉峪关市文化馆的馆办团队。有演职人员56人,相关专业院校、剧团人员20人,其他人员为秦腔艺术爱好者36人。囊括了秦腔传统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角色,四生:老生、小生、须生、幼生,六旦: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小旦、媒旦,二净:大花脸、二花脸,一丑:文丑、武丑。乐队20余人,器乐组成齐全,包括板胡、司鼓、底胡、扬琴、三弦、长笛、二胡、低音鼓等20多种乐器。

  秦韵戏剧艺术团成立之初,嘉峪关市文化馆就深入嘉峪关市各村镇、社区、景区、广场对秦腔自乐班、戏曲爱好者进行了全面的摸排,掌握了一批嘉峪关市热爱秦腔艺术表演的秦腔自乐班和个人。通过系统的整合,将这些零散的自乐班和个人全部吸收进秦韵戏剧艺术团。这为秦韵戏剧艺术团日后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近几年来,秦韵戏剧艺术团积极参加嘉峪关市公益性演出100余场次。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承担了我市许多公益性演出如:文化下乡、“一村一戏送戏下乡”、开展基层戏曲人才培训等,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和喜爱。不仅如此,他们还排演了本戏《白蛇传》《火焰驹》《黑叮本》《双官诰》《大登殿》《四贤册》《周仁回府》《八件衣》《铡美案》《游龟山》《回龙阁》《黄鹤楼》《二进宫》《状元媒》《财神图》《得胜图》《全家福》《王宝钏》《游西湖》等。

  2015年,与嘉峪关市文化馆联合创排的新编历史剧秦腔《北漠尘清》获得甘肃省优秀剧目、甘肃省优秀剧目展演优秀演出奖,开创了业余剧团编创大戏的先河,实现了嘉峪关历史上戏剧创排零的突破。该剧团荣获了中宣部服务基层优秀剧团。后来,他们又创排了大型六幕秦腔剧《驿使情》,荣获甘肃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剧目,2018年在嘉峪关大剧院公演,获得好评。

  现在,虽然春节期间广播电视节目纷呈,现代娱乐形式丰富多彩,但对于嘉峪关人来说,不唱秦腔就没有过年的气氛,因而,锣鼓敲起来,秦腔吼起来,是人们必不可少的过年时尚。嘉峪关下辖的文殊镇、新城镇、峪泉镇都有自己的农家秦腔自乐班。而且,每逢农村婚丧嫁娶也都要请自乐班子唱秦腔,唱秦腔的风气仍然十分盛行!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