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沃野绘新景——凉州区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凉州区夏粮喜获丰收。
大柳西瓜长势喜人。
凉州区万亩节水优质苜蓿收割现场。本版图片均由金奉乾摄
和美乡村,幸福家园。
凉州区高标准农田。
金奉乾 曾继孔
寒冬时节,万物静藏,本应是农闲季节,但凉州区广大农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日光温室大棚里绿意盎然,各种蔬果长势喜人;现代化养殖圈舍鳞次栉比,牛羊在悠闲进食;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现场,大柳西瓜、黄白花牛肉、冰淇淋萝卜等优质农产品精彩亮相……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在凉州大地徐徐铺展。
今年以来,凉州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农村工作会议要求,聚焦建设西部现代寒旱农业示范区,以纵深推进“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扎实推动乡村振兴,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守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粮食安全“两条”底线,把实现“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作为重点任务,加快建设供应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区。2024年前三季度,全区实现一产增加值73.78亿元,同比增长6.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69元,同比增长8%,农业增加值连续11年保持全省县(区)第一位。
产业兴旺 夯实富民根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产业发展是滋养农民美好生活的“源头活水”。凉州区充分挖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持续推动“10+N”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走进凉州区张义镇大庄村人参果大棚,眼前一片绿意盎然。翠绿的藤蔓上,挂满了一个个圆润饱满、色泽金黄的人参果。村民们穿梭在果苗间,忙着疏果、除草。“我种大棚已经十多年了,今年种了两座大棚。平时忙完自家的活后,我还到合作社务工,努力多挣钱,让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刘桂琴说。设施农业让以往的“冬闲”变成了“冬忙”。
在五和镇集体经济产业园,一捆捆饲草料堆积如山、摆放整齐。运草车的轰鸣声和羊群的“咩咩”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冬日里别样的乐章。在标准化养殖圈舍里,大羊肥、小羊欢,产业园负责人党治军和技术员一起检查羊舍的疫病防治和暖圈设施配套情况。“羊存栏4000只左右,以湖羊为主。我们向本镇和周边村镇出售纯种湖羊,今年已出栏700只左右,春节前预计出栏可达1000只以上。”党治军说。
在凉州区松树镇菊芋种植基地,400亩菊芋进入收获期。一台台机器轰鸣作业,村民们将翻出的菊芋捡拾、装筐、运输。“2024年,我们引进凉州区禾木强种植家庭农场,流转1775亩土地,建成中药材示范点。”凉州区松树镇上二畦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晓晶说,“这个示范点可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增加劳务收入40余万元,拓宽了农户增收渠道。”
点上突破,推动面上“开花”。凉州区按照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布局,最大限度挖掘农业生产潜力,通过以奖代补、项目扶持等方式,积极构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格局,现代农业扩规增效成效显著。今年,全区建成投产设施农牧业1.23万亩,瓜菜种植47.3万亩、增长9%,食用菌产量达6.5万吨、增长5.3%,建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295个,全区牛羊猪鸡饲养量达1488万头(只),“甘味”农产品品牌达23个,全区生猪饲养量、设施瓜菜种植规模和产量稳居全省县区首位。
产业融合 铺就富民大道
“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种得好还要加工好、卖得好。
今年,凉州区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发展农业,注重做大规模与做强效益并重,持续壮大设施瓜菜规模,加快拓展设施养殖业增长空间,不断延长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条,有力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走上了一条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精细化发展路子。
8月,甘肃博贞原生物乳业有限公司年产8600吨系列乳制品精深加工项目正式投产,生产的干酪素、酪蛋白酸钠、奶油、稀奶油、人造奶油等产品畅销华东、华南、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有效带动奶牛养殖、饲草种植、饲料加工、包装印刷等相关产业发展,对凉州区奶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10月24日,总投资1亿元的凉州区中央厨房(净菜预制菜加工)项目开工建设,标志着凉州区在食品加工流通产业领域迈出坚实步伐,开启了“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产业链发展新篇章。项目建成后,年可生产净菜预制菜加工产品2万吨,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辐射带动5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实现年营业额1.2亿元以上,上缴税收300万元以上,将对推进凉州区特色食品加工产业链建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发挥积极作用。
冰淇淋萝卜、乌骨鸡蛋、甜糯玉米、核桃油……近日,凉州区28家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电商企业带来的30多种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集中亮相“厚道甘肃 地道甘味”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和采购商的目光。其中,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的“凉州黄白花牛肉”成为活动现场的“明星产品”。
近年来,凉州区持续擦亮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金字招牌”,借助“甘味”品牌影响力,塑造“醉美凉州?地道农产”的整体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培育“三品一标”有效持标企业40家、产品122个,农产品品质进一步提升。今年,凉州区40多家品牌企业的80多个产品相继在“让世界看见河西走廊”大型推介活动、杭州招商推介会、“甘味入湘”展销活动、“津陇共振兴”合作交流洽谈大会等活动中亮相,进一步提高了品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全力做好农业增值大文章,持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凉州区谢河镇付相庄村石磨面加工厂采用古老石磨,融合传统生产工艺,经过洗麦、润麦、破碎、去麸、研磨等工序,一粒粒金灿灿的小麦、玉米变身为面粉、玉米面、黑面等石磨面产品后“身价倍增”。“石磨面粉加工厂的投产,推动形成了村集体石磨面粉加工厂牵头、散户自主经营辅助的‘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近期,我们和‘呈西优品’达成合作,开启线上销售模式,进一步拓宽产品销路,带动农户增收。”凉州区谢河镇党委组织委员董磊说。
耕地提质 提振富农信心
沿着S308线一路向西,满眼皆景。韩佐、古城、松树、西营……广袤的田野间一片生机。连片分布的高标准农田,纵横交错的机耕路,现代化的灌溉设施,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是推进乡村振兴、助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今年,凉州区坚持把农田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粮食安全稳产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凉州区洪祥镇将刘家沟村、果园村、新泉村三个村原有的小块地整修为大条田,统一规划建设渠系、道路,形成“地成片、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水土留得住、农机能进出”的良田美景,有效破解了耕地面积分散、机械化程度不高等影响农业生产的难题。
“以前的农田地块小,机械化作业难度大。如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小块田变成大块田,大型机械可以轻松进出,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凉州区洪祥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周子纬说。
近年来,凉州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通过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筹推进“土地平整、地力提升、高效灌溉、田间道路、农田电网、生态环境保护”六大工程,构建农业农村部门、项目镇、监理、村委会四方参与、全程监督的工程质量监管机制,共平整土地58.9万亩,修建塘坝173座、库容848.7万方,埋设管道8080公里,每亩高标准农田可节水100立方米、节劳200元、节肥100元,亩均节本约500元,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出效率。同时,在武南等乡镇,农机部门还设立了小麦浅埋滴灌宽幅匀播、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等先进种植技术示范区,因地制宜推广化肥机械深施、种肥同播、测土配方、水肥一体化、叶面施肥及新型肥料施用技术,切实提高了耕地产能。
和美乡村 展现富民成果
和美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在凉州区九墩镇光明村,一座座农舍整齐坐落在宽阔整洁的村道旁。“现在我们的村庄建设得很漂亮,村前屋后都是风景。生活在这里心里是满满的幸福。”村民刘朵梅说。
走进大柳镇大柳村,目之所及勃勃生机,无不彰显着乡村建设的崭新风貌、讲述着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温室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个个匠心独运的“西瓜”景观小品精妙绝伦,一座座别致亮丽的农家新庭院成为村民们的温馨港湾,用旧轮胎、废木材改造成的一物一品,留存着乡村的记忆。
看着眼前的一切,村民王杰深有感触:“以前道路都比较窄,现在修宽了,也装上了路灯,村道和城里的步行街一样敞亮。还修了小游园,里面有各种民俗景点。说实话这些都修到了村民的心坎上。”
环境焕然一新,乡村华丽转身。凉州区综合研判各村镇发展水平、所处阶段、短板弱项,分区域、分类别、分层次创建“和美乡村”,着力打造丝路文化和绿洲农业融合型乡村,让南部山区更具山村风貌、中部川区更具田园风光、北部沙区更具大漠风情。2024年打造和美乡村精品村10个、示范村15个。
农业强,升级换代日日新;农村美,和美进步月月好;农民富,稳步增收年年旺。新征程上,凉州区将锚定目标,踔厉奋发,奋力书写“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 2024-12-27守护碧水润民生——武威凉州区推进河湖长制工作综述
- 2024-12-24武威凉州: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
- 2024-12-23凉州区举办全民健身冬季冰雪节
- 2024-12-232024年武威市凉州区全民健身冬季冰雪节活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