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甘肃省博物馆的“甘肃(不)土特产”系列毛绒文创“爆火”全网,受到年轻人疯狂追捧。
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黄小可便是“爆火”文创背后的一位设计师。
11月25日至12月2日,黄小可设计作品展在兰州大学积石堂开展。在作品展的序章中,她写下这样一句话:“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而是一场对话。”
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从机械设计到艺术设计,黄小可不断调试自己的“配方”,守护甘肃文化根脉。
精雕细琢,抠一个“文”
“文创二字里的‘文’指的是什么?”这是文创设计课上老师向黄小可和她的同学们抛出的问题。时至今日,问题的答案仍然萦绕在她心头。“做文创,是为了文化服务,要回归文物本身。”
在省博实习期间,黄小可负责文物印章和印章册的设计。看着琳琅满目的文物古迹,她不由得叩问内心,这里的“文”是什么?卡通图案固然吸人眼球但无法很好地呈现文物的特点与内涵。
“文创还是要从‘文’出发,要做的有文化底蕴,让人一看就能想起来文物本身的样子。”最终,文物的朝代、形象、出土地点等被融合在图册和印章图案中别有韵味。
回归文物,是回溯初心、忠于文化。黄小可自小就沉浸在书法、绘画和乐器的艺术熏陶中,对艺术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早已生根发芽,而挖掘家乡文化、还原西北风貌更是她心头惦念的使命与担当。
黄小可直言,生于斯、长于斯让她更易捕捉西北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出去看看再回来,感觉会更鲜明。”
跟着黄小可的讲解,三炮台包装设计成品映入眼帘,三种饮具陈列其中,引人注意的是一个标注着“再不操心”字样的塑料杯。她笑言,“再不操心”是一句地方方言,能展现出“我用塑料杯喝茶又怎样”的气质,很有西北特色。
中华文化枝繁叶茂、百花竞放。黄小可攀缘于文明之树上,汲取历史文化的营养。她的设计产品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播,为地方经济贡献出一份力量,更坚定了她挖掘传统文化,讲述甘肃故事的决心。
千回百转,创一个“新”
如果在展览期间走进积石堂,可以窥见一圈由铁皮展板围成的小型走廊里有不少巧思。
整体被搭建成“S”形的展区,借鉴了博物馆的陈展布局,让参观者不必走回头路;展区第二部分陈列着各种文创玩偶的展台赫然入目,让人惊喜连连;展区外围的留言墙,不仅有备好的A4纸,还贴心地粘上了马克笔,方便观众留言……来参观的人,即便对艺术不敏感也能被设计者的细心和创意轻松打动。
不仅是展区布置,黄小可的作品处处体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细节。“我在设计它时想到了通感的表现手法,将花椒‘麻’的特点用触觉来实现。”
她拿起一只文创玩偶,轻轻拉起玩偶顶部蜷缩的细柄,这只紫红色、毛茸茸的花椒玩偶立刻“嗡嗡”震动起来。花椒味觉上的麻就这样传递到手上,精妙的构思,令大家会心一笑。
赢麻了·花椒是“甘肃(不)土特产”系列文创产品之一,除此之外,黄小可还设计了以软儿梨、洋芋格格、李广杏等甘肃地区特产为原型的文创产品,个个憨态可掬、用心巧妙。
“创作的过程是痛并快乐的,任何一处细节都需要反复打磨,但就是要挣扎着进步。”对她来说,设计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探索,每一件作品都见证了一次创新和突破。
除了向内而求的新,外界给予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每次打定主意之前黄小可总要搜集大量资料,了解作品的现有设计思路,经过一番大浪淘沙般的头脑风暴后,才会下笔有神。这种规范的创作思路,帮助她在实习期间迅速适应甘肃省博物馆的工作强度,并获得团队的一致好评。
“我还是想做些新东西!”提到近期的计划,黄小可的目光中透露出自信和坚定。或许正是日复一日的积累给了她创作的底气和创新的魄力。求新,已经成为她的习惯。
“做设计就要做别人没做过的,还要抱有‘谁都不行就得我来’的心态。”指导老师的话回荡在她耳边。
博采众长,求一个“和”
本科的工科背景让硕士阶段迈入艺术设计领域的黄小可对学科交叉有浓厚的兴趣。在校期间,她多次与新闻与传播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尝试合作,探索艺术、文化与技术的融合。
“做设计师最忌讳闭门造车,好点子是交流出来的。”黄小可对一位前辈的话印象深刻。
早前,她关注到其他学院的一个项目,该项目虽然运用了前沿的表现技术,但是从美学角度看却不尽如人意。她想,如果能将艺术学院的设计与其结合起来,岂不是一场共赢?
探索跨学科合作,谋求技术创新的想法由此诞生。在作品展“恰多闻”章节中,黄小可呈现了信息可视化交互网页设计、声音与图像表达式交互设计两项跨学科合作的成果。在为参观者介绍内容时,黄小可会着重强调自己对跨学科合作的心得。实际上,她选择来往人流多的图书馆办展,也是希望能和其他专业的同学共同交流探讨。
除了尝试与不同专业之间的合作以外,黄小可也追求知识理论上的积累与融合。在学院教学的指引下,她重视采风,博观而约取,汲取国内外设计师的长处,并将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不拘泥于前人的框架。
为了与设计新潮同频共振,黄小可两次前往杭州参加阿里巴巴设计周,倾听、学习设计行业的先锋观点,在思想碰撞中寻找灵感。
“希望用自己的设计能力为家乡的文化和特色走出去做一份贡献。”她说。
如何将广博精深的传统文化和独特鲜明的地域特色通过现代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借用更多元的技术为其增色,是黄小可不断探索的方向。
黄小可坦言,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环节,学院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支持。她特别提到,在参与学院组织的多个实践项目中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创作中,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这些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水平,也培养了我的视野和社会责任感。”黄小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