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文明中国·甘肃篇丨一心为民的果业发展带头人
新华网天水11月15日电 作为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刘坪镇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年过60的靳志强从事林果产业近40年,常年致力于苹果、桃子等林果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免费为十里八乡的果农提供栽苗、接穗等服务。靳志强怀揣着发展果业、助农增收的梦想,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不仅为秦安果业持续发展注入活力,也让众多果农尝到了种树致富的甜头。
10月16日,在刘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靳志强接受记者采访。新华网发(新天水记者 马海林)
见到靳志强,是在刘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由于当天下雨,进不了果园,靳志强调侃说:“难得不下地,心里还憋得慌。”
靳志强所在的郑川村位于秦安县南部,离县城5公里,人多地少,自古就有栽培果树的传统。1980年,靳志强中学毕业后,便跟着乡亲们在自家的责任田里开始了果树栽培。从那时起,他下定决心,要把林果业这一传统农业搞好,回报养育他的这块热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秦安县果业局引进的北京最新桃品种京红、麦香试验成功,秦安的蜜桃产业发展迅速。可是,好景不长,由于后来不重视优良品种换代升级,一直畅销的苹果出现了低迷,红极一时的桃子严重滞销,丰收的果子因卖不出去而烂掉、倒掉,果树被大砍大锯。靳志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苦苦思索着如何改变这一困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老一辈果农的指点下,靳志强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凑了五千多块钱和朋友去陕西、河南、山东等林果业较发达的省市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他乡先进经验。他发现秦安果品滞销的原因主要是品种单一,果农重产轻质、管理技术落后。而要搞好秦安果品这一行,就必须从源头抓起,对品种进行更新换代,对果农进行技术培训。
知道了症结所在,靳志强便先从引进桃子和苹果的新品种做起,着手购买新品种接穗,在自家的果园中开始试种,并将表现好的品种免费提供给群众高接换优、建植新园。几年后,他的果园成了名副其实的品种园,每到接树时期,应时为需求者提供接穗,进行嫁接,修剪果树。就这样,他每年总是先别人、后自己,热情认真负责地为每一户果农修枝剪叶、指导建园,乐此不疲。
2000年,靳志强响应党的退耕还林政策,借贷了50万元,和几个朋友承包了柴家山退耕还林区域的200亩土地,进行果树的栽培和苹果、桃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但时间不长,注重经济效益的朋友受不了靳志强只埋首引进、培育、推广新品种的执着想法,先后和他“分道扬镳”,各自发展。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年努力,他从全国各地引进的桃新品种达150多种,苹果新品种10余个,其中精心选育的蜜桃系、油桃系、蟠桃系等40余个优良品种,现已成为天水市乃至甘肃省最有发展潜力的桃新品种,他自己也成为区域闻名的果树专家,慕名而来的果农们络绎不绝,甚至吸引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前来光顾考察。
资料图:靳志强对桃树进行整形疏果。(秦安县融媒中心供图)
近40年来,靳志强为多少人免费提供了苗木、接穗,帮助多少人建了果园、嫁接了多少株树、修剪过多少果树、解决了多少棘手问题,他自己早已记不起说不清了。然而,经他帮助建起的那一座座绿油油的果园见证着他的付出。乡亲们的果园逐渐壮大,收益日渐提高,日子越过越红火,而他,由于采购新品种的费用越来越高,管理果园的成本越来越大,培育出的新果苗都是免费送给需要的果农们,致使入不敷出,负债累累。
2009年,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和上海、江苏、郑州、兰州等农科院果树所桃专家来到靳志强的品种园观察。专家说:“搞品种选育这一块,是一个有意义而无效益的公益性工作,你是个农民,没有科研经费,为何要搞这一行?”
靳志强说:“让家乡的果业向好发展,走向世界,是我的志向。”专家感慨道:“秦安有你这样的林果热心人,何愁林果产业搞不好!”
2008年,庆阳地区某县想聘请靳志强指导林果生产,并解决他的正式工作,给家属解决居民户口。经过一番思考,他还是选择了继续当农民。2009年,新疆某市许诺以年薪12万元长期聘请靳志强当技术员,他还是拒绝了。他还先后拒绝了多家果品生产企业和本地多家种植大户的高薪邀请。有人说靳志强是柴家山上专门帮别人致富的“傻子”,其他承包人都富了,而他始终穷着。靳志强却说:“我甘当这样的‘傻子’,无怨无悔”。
资料图:靳志强向果农讲解果树修剪技术。(秦安县融媒中心供图)
如今,靳志强被聘为秦安县乡土专家服务团队队长,带领8名有实践经验的农民技师,指导全县和试点村的果树生产工作,为重点乡镇的果园生产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果品产业,靳志强配合秦安县委组织部在自己的示范园里,建立了秦安县柴家山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开展林果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林果后备实用人才实训基地”。
2013年至今,靳志强组织农技培训100余期,培训省内外技术人员2万余人(次)。他先后20多次应邀到甘肃天水、兰州、白银、靖远,以及宁夏、新疆等地进行技术交流。先后在国内果树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并探讨出了一套切合本乡本土的果树管理技术理论,总结提出秦安浅山干旱区低效老果园优质生产技术要点,带动秦安和周边同类地区苹果产业良性持续化发展。由于成绩突出,他先后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新华网 任钰 新天水记者 马海林)
- 2024-11-16【甘快看】文明中国·甘肃篇丨一路繁花开 处处文明景——天水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综述
- 2024-11-15全国精品!天水一案例入选→
- 2024-11-15麦积区:冬日烟火抚人心
- 2024-11-15秦州区:优质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