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教育

坚守讲台35载 她是学生眼中的“妈妈”老师——记兰州大学2023年“萃英好老师”获得者杨凌

2024-11-15 14:50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杨凌给学生们讲课

  杨凌给学生辅导

  杨凌个人照片

  一头棕黑色卷发,举止优雅端庄,声音柔和中蕴藏着坚韧与责任,如春夜细雨润物无声。她就是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妈妈”的杨凌老师——兰州大学2023年“萃英好老师”获得者。从教35年,杨凌坚守讲台几十年如一日,一举一动都诠释着她对教育的热爱。

  1

  一堂试讲课

  让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在她心中发了芽

  1989年,从兰州大学毕业的杨凌,成为了中石化总公司兰化职工大学的一名老师。第一次站上讲台试讲,面对台下的七十多名学生,杨凌觉得“讲台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课后,不仅学生反映好,就连听课老师也说,“杨凌,你天生就适合这个讲台。”

  正是那堂试讲课,让教师这个职业在杨凌心中悄然生根发芽,继而茁壮成长。

  坚定了心中的理想,短短两个月时间,杨凌就完成了从学生成为教师的身份蜕变。此后近7年时间里,她兢兢业业教书育人,随着对教学、教材越来越熟练,总感觉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一点按部就班。”

  1996年,杨凌成为兰州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名研究生。读研期间,中石化和兰大、工作和学习,成为杨凌的日常,并且一项都没有落下。

  尽管,身边很多大学同学都选择了从军或去深圳等地发展,但立志“把讲台站稳、把讲台站好”的杨凌却一门心思地将目标定在了讲台上。“一旦做了老师,就会从心底生出一种职业责任感。”就这样,杨凌从助教到讲师,在中石化一教就是十三年。

  2002年,杨凌经历了人生中的低谷。即便这样,她依然坚持课前十分钟到教室的习惯,令她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竟然捕捉到了她的情绪,“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迷人的故乡。校园荡漾着孩子们的笑声……”歌声抚慰着杨凌的心,她努力调整很快又成为了学生们熟悉的样子,也更加坚定了走教学之路的决心。

  迈过人生的那个坎儿后的杨凌一路生花。离开中石化,回到母校兰大的她继续在讲台上教书、育人,一站就是三十五年。

  2

  见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是做老师的最高理想

  在兰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有一门令学生们“闻风丧胆”的“魔鬼电路”课——《模拟电子线路》。这门课程不仅有着庞大的理论体系,还兼具很强的工程性和实践性。教学中,杨凌不断跟踪学科发展态势与前沿,通过化繁为简、守正创新,不仅将这门“杀手课”变成了自己的“拿手好课”,还一直潜心研究大量有关模拟电路的中外经典教材,为有一本适合兰大学生、突出兰大特色的教材做准备。因为,在授课历程中,杨凌的教学团队使用过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个高校出版的教材,但由于各高校之间的发展特色有所不同,积淀的特质也有所区别。早在2005年,兰大电信系老主任吕振肃就曾建议:“当你特别熟练学科知识架构的时候,就得有一本适合我们自己学生的教材,突出我们的特色。”杨凌深以为然。2007年,结合兰州大学的办学特色,杨凌主编的《模拟电子线路》教材出版并同年正式使用,教材获兰州大学2011年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5年,《模拟电子线路》主教材及配套辅导书被清华大学出版社列入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指委规划教材出版。

  兰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副主任李守亮老师,正是读着杨凌主编的教辅书,考上了兰大的研究生。李守亮说,“杨老师的那本教辅书,真的是你哪些知识点不懂,想问什么,它就给你解答什么。”

  时代在变,课程内容在变,教学工具也在变。仿真实验软件的推出,让杨凌切身体会到新技术的诞生给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为提高课程实践性,2019年,杨凌开始着手做线上平台课程,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创新的授课模式突破了课程教学的时空局限性。同年,修订出版《模拟电子线路》及教辅书的2版。杨凌主讲的《模拟电子线路》分别获甘肃省2020年省级本科一流线下课程,2024年省级本科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以及甘肃省2023年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教学模式探索获兰州大学2023年度教学成果一等奖、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一等奖以及隆基教学创新奖。

  不论是教材的编写及迭代更新,还是课程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杨凌始终坚持“因材施教”,以学生成长为目标,用教学让学生有获得感。她经常对本科生说,“人的教育有两种,一种是接受别人的教育,一种是自我教育”,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在大学期间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我读大学的初衷是要做个科学家,后来发现离科学家的道路越来越远了。”回忆起读本科时的最初理想,杨凌笑容舒展,“作为教师,有着独特的价值感和荣誉感。见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我做老师的最高理想。”

  3

  在一声声“杨妈妈”中

  感受到付出的快乐与责任

  在杨凌看来,教学上的付出,收获永远是滞后的。由于人才培养需要时间,所以当下的努力,只有在未来才能验证付出是否有成效。但毋庸置疑,付出就会有收获。

  杨凌清楚地记得,2002年,自己第一次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基地班的情形。基地班当时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储备科研研究生,在打造课程时,她大胆引入经典教材并进行双语教学,只为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阅读英文资料的速度。“我会告诉同学们,希望在我多年以后讲绪论,或者你们讲绪论的时候,在前沿部分,能更多地出现中国人的身影,甚至有你们在座人的名字。”

  不负所望,杨凌所教授的第一批基地班学生,现在已有很多在国家最重要的电子信息相关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的选择进入高校,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杨妈妈!”说起学生对自己的称呼,杨凌笑着说这是一个“初听惊奇,再听温馨,多听温暖的称呼。”

  2009年,杨凌指导2005级学生姜丽菲的毕业设计论文,在毕业前,姜丽菲对杨凌说自己想考研,得到了杨凌的支持与鼓励。面试失败的姜丽菲心情十分失落,杨凌耐心地安慰她,并建议可以先就业。听了杨凌的建议,姜丽菲很快在河南一所学校就职。正式报到前,姜丽菲在给杨凌发来的邮件中说:“杨老师,我十分感谢您!我就要去学校报到上班了,感谢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您不仅给予我专业上的指导,更多的是在我面临人生选择迷茫的时候,您对我的开导。有些时候跟您聊一聊,就觉得一下子有了动力。您就像我的妈妈一样。”

  杨凌说那是自己第一次听到学生称她为“杨妈妈”。回想刚工作时,自己还只是学生们的姐姐。转眼就被称为“妈妈”,杨凌深受触动,因为“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经教书很久了。”如今,随着教的学生越来越多、来了走了,对于每一届学生都有人叫她“杨妈妈”,杨凌“感觉很温暖。”杨凌说:“我估计,我还能教到学生叫我‘杨奶奶’!”

  三十多年来,从“姐姐”到“妈妈”,杨凌始终在教学中严谨有道,生活中对学生体贴入微。在学生心目中,她不仅是“学术导师”,更是“人生导师”。

  寒来暑往,如今的杨凌依然坚守在她的讲台上。她的教学生涯,如同一部厚重的教科书,记录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她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独树一帜、勇往直前。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文艳

  图片由兰大宣传部提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