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草原“曼巴”走了,他曾用一份坚持感动中国
原标题:草原“曼巴”走了,他曾用一份坚持感动中国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万及敏
那个情系藏族同胞的草原上的“好曼巴”走了,回到了草原深处。
10月21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传来消息,王万青于2024年10月14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80岁。
王万青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人民医院原外科主任医师,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被中国医师协会授予第七届“中国医师奖”。2010年,王万青入选“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并于2012年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王万青(前排右一)为藏族群众看病。玛曲县人民医院原外科主任王万青从繁华的上海来到条件艰苦的玛曲草原,几十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牧民群众解除病痛,用半生的坚守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追求和丰硕人生,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陇人骄子。(甘肃日报记者 曹义成摄)
“只身打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万里,不再回头。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四十载似水流年,磨不去他理想的忠诚。春风今又绿草原,门巴的故事还会有更年轻的版本。”
这是被评为“感动中国”2010年度十大人物时,节目组的颁奖词。
时间倒回到1968年,王万青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填写分配志愿时,他在志愿表上郑重写下了“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扎根草原,骑马行医;投身乡镇,救死扶伤……在玛曲草原,王万青用自己的承诺与信念,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草原。
玛曲县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是以藏族为主的纯牧业县,平均海拔3800多米。海拔落差和严重的高原反应,使来自江南的王万青,初到玛曲便患上感冒,一病就是20多天。但当得知阿万仓乡卫生院是玛曲县条件最艰苦的公社时,他又提出:“我要去阿万仓!”
2010年7月,《甘肃日报》记者在甘南州玛曲县阿万仓草原牧民帐篷采访王万青(左二)。
那时,当地交通十分落后,从兰州到阿万仓有近5天路程,王万青在这里一干就是20年,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了草原。
他身盖牛羊皮,耳闻藏獒嚎,乐观称为“草原行医交响乐”。第一次骑马出诊途中,马突然受惊,王万青从马背摔下来,右胳膊脱臼,疼得直打滚儿。在荒无人烟的草原上,他指导跟随的牧民复位伤臂,强忍疼痛继续前行,奔赴病人家中。此后的几十年,无论刮风下雨,王万青总会竭尽全力,为牧民群众解除病痛。
1990年,王万青调往玛曲县人民医院工作,至2003年退休。十多年间,王万青主刀或主持参与了上千例手术,工作之余他刻苦攻读参考书籍,不断提高自己医疗技术水平,填补了玛曲县医学领域一项又一项空白,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掌握大内科和大外科知识技能的“全科医生”。
退休后,王万青继续指导玛曲县医院的外科手术,在家中为上门求治的藏族群众解忧,未曾停止在医学道路上的追求和探索。
王万青退休后也曾回到承载着乡愁和母校情怀的上海,但最终返回玛曲。他说:“其实我一直想念上海,前些年还觉得没回去有些遗憾,如今想通了,草原就是我的家。我要一直留在这里,还可以发挥余热,为藏族群众治病送药,直到心脏停止跳动。”
坚守草原56年,王万青以医者仁心,系起汉藏情缘。当地藏族群众亲切地称王万青为“曼巴扛且”(藏语:大脚医生)。他视藏乡为故乡,视牧民为亲人,克服重重困难,全心全意为牧民群众解除病痛,得到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书写了一段藏汉水乳交融的民族团结佳话。
- 2024-10-14【甘快看】从“穷羊倌”变致富“带头人”——看甘肃环县脱贫户鲁三权一家的奋斗路
- 2024-10-14勤劳奋进幸福来——脱贫户吴喜明爱牛如宝“开挂”致富路
- 2024-10-14从“穷羊倌”变致富“带头人”——看甘肃环县脱贫户鲁三权一家的奋斗路
- 2024-10-14祝英:把根扎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