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深刻领会和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民生保障的新部署

2024-09-25 09:01 来源:兰州日报

【专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并就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作出重大部署,意义十分重大。这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整体推进,而且关系到应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型。

  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体现了我们党一贯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改善民生是发展的目的,而民生的改善又能为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继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是当前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以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可以增进社会消费预期,有利于扩大内需。为此,需要积极引导民生领域的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文体服务、休闲服务健康发展,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可以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前提条件,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是我们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强调的工作方法论。“尽力而为”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现有条件尽最大努力把能做的事情做起来;“量力而行”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超越阶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就是要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处理好“尽力”和“量力”的辩证关系,既要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积极作为,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又要立足当前,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绝不能好高骛远,超出发展阶段透支未来,从而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正确认识基本国情,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水平并不高,且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还比较大,因此在民生建设方面一定要处理好普及与提升的关系。一方面,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人口基数,保障民生方面必须将重点放在保基本、广覆盖,加强民生保障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工作,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先富裕起来的人,通过市场化服务、发展服务产业等多种渠道满足其更高层次的服务需求。总之,既要重点做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普及化,也要兼顾一些群众更高水平的服务需求。

  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这就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加重视发挥政府作用,对症下药,综合施策。一是要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要重视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和产业,比如制造业、接触性服务业、中小微企业等,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针对生产成本上升的实际情况,通过减税、降费、缓缴社保费等措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减轻企业经营压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从而维持正常经营,保住就业岗位。二是推进以创业带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需要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复退军人、返乡创业人员等群体自主创业。鼓励个体经营,在创业担保贷款、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支持。通过鼓励和支持人们在新的领域创新创业,既能满足社会新需求,又能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创造出新的业态和新的就业机会。三是激励互联网平台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的发展和服务需求的多元化,为更多人提供了新的就业途径和岗位。网络零售、线上教育、互联网金融、线上医疗、在线娱乐等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居家办公、远程办公、兼职越来越方便。顺应这一趋势,通过支持发展平台经济,为灵活就业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同时,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各地区各部门还要注意把握好科技创新和稳定就业的平衡点。四是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结构性就业矛盾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导致的就业问题,为此,高等院校要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为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提供人才支持。同时,要特别重视发展职业教育,这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人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的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有效措施。

  作者系兰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研究员 张玉斌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