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漳县:“小木耳”成群众增收“大产业”

2024-09-19 16:09 来源:中国甘肃网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一座座木耳大棚在漳河畔延绵,棚内木耳如黑色的花朵般绚丽绽放,一片欣欣向荣,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走进漳县三岔镇三岔村的黑木耳产业基地,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正熟练地采摘着成熟的黑木耳,一筐筐饱满黝黑的木耳承载着丰收的喜悦。“我采摘黑木耳的这个活儿非常轻松,既能挣钱,也能学技术,还不耽误种地,每天在家门口就能挣100多元的工资,挺好的,真是顾家、增收两不误。”采摘工人韩小艳说。据悉,今年来,漳县三岔镇多措并举,通过撬动集体经济、致富带头人等投入资金200余万元,鼓励群众和村社干部承包木耳大棚66座,完成挂棒99万棒。

  黑木耳,又名黑菜、木耳、云耳等,是一种营养丰富且具有诸多保健功效的食用菌。近年来,漳县瞄准“药菌菜薯禽”等特色优势产业,完善产业链条,通过加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在菌种研发、菌棒制作、种植管护上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发挥了较好的品牌效应,全方位地为黑木耳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让“小木耳”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大产业”。

  “规模种植木耳,带来的不仅仅是产量的增加,更是生活的改变,曾经贫困的村庄,如今焕发出新的活力,村民们入股分红,既盘活了村集体经济、群众土地,又吸收村民就近务工,带动农户共同致富。”漳县东泉乡胭脂村党支部书记张世强说。

  近年来,漳县东泉乡把黑木耳产业作为振兴乡村的特色产业来抓,围绕“兴特色、重科技、打品牌、促增收”的思路,扶持农民发展食用菌产业,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木耳产业已初具规模。

  据悉,漳县已建成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9个866亩,木耳菌棒加工厂1个,年挂棒能力达到1272万棒。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不止三岔镇、东泉乡,近年来,漳县各乡镇依托独特的地理条件,因地制宜打好“药菌菜薯禽”这张牌,逐步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同时,各乡镇不断采取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就近务工等方式,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与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实群众的“钱袋子”,让农户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

  通讯员 李全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