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以“文”为钥解锁乡村旅游“流量密码”
夜色降临,徐徐的凉风吹散了白天的暑意。在玉门市下西号镇川北镇村的七彩花田里,悠扬的歌声在田间回响,抚平了人们白天的疲惫。
演出、游园、美食品鉴、音乐节......下西号镇用城郊优势,开展“奋斗正当时 聚力谱新篇”“印象川北”旅游景区开园系列活动,以“客流”为商机,建设了一大批可供休闲度假、观光体验的乡村旅游产品资源,形成综合配套“服务圈”。以撬动经济发展,不断拓展体验区间,将文旅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拉动旅游增长。
向美而行,向“新”而兴。玉门市文旅融合走出新路径,正不断涌现新业态、新模式,乡村旅游也迈向“升级版”模式。
以文兴业 焕发乡村旅游活力
说起乡村旅游,坐落在祁连山下的昌马镇总是别有一番风味。
昌马,相传为唐代名将樊梨花饲养军马之地,群山环抱,山川秀美,气候凉爽,被誉为“世外桃源,避暑胜地”。昌马不仅有雪山、峡谷、草原、湿地等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有昌马石窟、鹿子沟岩画、青石沟岩画、圆墩子等文物古迹,是摄影创作、徒步探险、休闲度假的绝佳之选。
从太阳升起到落山,在昌马,每一处风景都值得好好欣赏,无论是亲子、朋友或独自旅行,都能在这里找到放松自我的方式。
“每来一次昌马都有不同的感受,这儿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上午去爬山,下午爬累了可以去就近的蒙古包吃烧烤,孩子们在小河边玩水,我们聊天、拍照,非常惬意。有时候还能参加他们的文化艺术节,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也很有特色。”市民王晓春说。
昌马镇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作了一批叫得响的乡村文艺精品。举办国际艺术驻留节、文化旅游艺术节、农民丰收节等文化惠民活动,利用拿手的手工织绣发展特色手工刺绣,零散手工艺品制作逐步向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推动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
天境昌马旅游景区先后获得国家3A级旅游景区、“甘肃特色气候小镇”、“昌马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等殊荣。
以文聚力 拓展乡村旅游空间
蝉鸣声声响,走进柳河镇红旗村红旗林场,“红田园”三个鲜红大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
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在40多年前,还是风沙肆虐的荒漠戈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国劳模顾天祥带领群众战天斗地,与恶劣自然环境作斗争,矢志不渝治沙造林的光辉事迹在酒泉广为流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劳模精神也激励着玉门儿女干事创业的热情。
“又有田园风光,又有历史文化,这大概就是‘诗和远方’吧。”党员王琦道出了大多数人的感受。
在红旗村的田间地头,一个又一个文化设施破土而出,成为广袤乡村里一道道新的人文风景。变装体验馆、知青打谷场、故事长廊等30多个场馆和片区,配套完善住宿接待、餐饮服务、健康养生等基础设施。
柳河镇的乡村旅游文化空间还在持续“扩张”。今年以来,规划建设的“田园风光区、农耕文化体验区、无动力游乐区”,吸引研学团队、各类游客达8700余人次。建设千亩花田、百亩果园、青少年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和苗木基地,在文化资源下沉场景上实现了“有机更新”。
玉门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推出更多服务品质和文化体验并重的文旅产品,给文旅市场带来新气象。
693人防工程、魔山地质公园、玉门油田红色旅游景区、玉门之光工业体验馆,让游客了解悠久历史和神秘色彩的玉门。今年,玉门市开发《红色工业谱新篇》《风的旅行》《品读经典诗篇 抒发边塞豪情》等乡村研学产品,接待研学团队35批次1.5万人次,同比增长100%。推出“寻找最美星空”采风露营等文旅活动,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将“流量”转化为文旅发展“增量”。
截至7月,累计接待游客242.4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24亿元。
通讯员 谢欢
- 2024-09-09临泽:冬瓜产业开启群众增收新“钱”景
- 2024-09-09高台:火红辣椒带来“红火”日子
- 2024-09-09崇信:发展特色养殖 群众走上致富路
- 2024-09-09瓜州:测产“把脉”寻“粮技”玉米飘香粮满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