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兰州

兰州市各中小学学扎染做古灯,非遗之美在校园绽放

2024-09-09 08:57 来源:兰州晨报

  原标题:学扎染做古灯,非遗之美在校园绽放

  伴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兰州市各中小学迎来了秋季开学,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社团课程中注入了文学、体育、艺术、心理、科创、劳动等内容,尤其是非遗课程,手脑并用,融入特色历史文化,美感与实用性兼具,让同学们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让非遗传承有了源头活水。

  1 邂逅扎染 布布生花

  “扎染扎结每种花,即使有成千上万朵,染出后都能呈现不同的花形。”9月4日,兰州市七里河区敦煌路小学的扎染社团课上,同学们正在赵巍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学习扎染文化知识和制作工艺,了解非遗扎染的浓厚魅力,构想心中属于自己的自然之美。

  “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古籍中将我们制作扎染的工艺过程生动地描述了下来。”赵巍老师巧妙地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扎染成品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宝贵手工艺技术的承续,同学们在课堂上了解历史知识,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的风采,领略扎染的图案美、色彩美和形式美。

  课堂上,赵巍老师把干净的白布放入水中,浸湿后拧干,随后同学们用同心圆扎法,抓住布的中心,用两条皮绳向下紧紧扎起,准备就绪后,再把布浸泡在颜料中,“在没展开之前它就像一块湿湿、丑丑、皱皱的破抹布,可当它逐步展开时,惊喜就随之而来了,蓝得像泰山日出时的云海、紫得像西双版纳雨林树梢间的霞光,白得像蓬莱仙境的海市蜃楼。通过此次学习,我也成了一名小小扎染师。”六年级五班的周悦潼讲述着制作扎染的步骤。

  “在学校扎染社团里,我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制作自己想要的作品。每一次打开染布时,就像拆盲盒一样,充满着好奇与期待;当手中一块块洁白的布料,变得风格各异、花样丰富,我觉得特别神奇,看到作品被摆放在展览室,心里特别有成就感。”五年级五班的腾子萱兴奋地讲到自己扎染学习的收获。

  “扎染是我国非遗传承的一个项目,扎染社团让非遗更进一步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是一个能够锻炼我们动手能力的课程,同学们在课堂上制作出了香包、衣服、围巾、花束和玩偶等扎染作品,不但传承了非遗技艺,还培养了大家的审美意识。”社团老师赵巍介绍。

  敦煌路小学共有29个社团,扎染社团是敦煌路小学其中一项非遗特色课程,每周三下午课后服务时间段,三、四、五、六年级热爱扎染艺术的同学都可以参与其中,扎染社团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在扎染社团中,同学们可以学习到扎染的制作技巧,感受传统染色技艺的韵味,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扎染作品。敦煌路小学校长牛军昌告诉记者。

  2 点亮百年纱灯 非遗技艺校园传承

  工笔灯画、纯木灯架、装裱、灯面拼装,祖辈的智慧完美地体现在一盏纱灯上,纱灯是我国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是用薄纱细绢糊成的灯笼,它的产生和兴盛与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息息相关,可以说是旧时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每逢上元之夜,民间往往张灯结彩来表达喜庆之情。

  兰州市西固区玉门街小学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口古纱灯,河口纱灯是河口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18年9月成立的西固区玉门街小学艺术实践工作坊古纱灯社团,特邀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纱灯传承人张振祥先生为指导老师。多年来,在张老师的教授下,玉门街小学的同学们对古纱灯从一知半解到从纱灯由来、特点及制作方法了然于心,大家将非遗文化的理解付诸手中,用一个个精美的作品传递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绢纱上作画并非易事。传统的纱灯,需要制作者具备多年的工笔画基础,而大多数同学“零基础”怎么办?“创新,给学生们自由发挥的空间。”“我们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和改良,不是以工笔入画,而是以学生们喜欢的形式,比如说卡通画、Q版人物来进行创作。”授课中,指导老师的创新举措让同学们在制作古纱灯时上手更容易。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我对河口古纱灯从一知半解到如痴如醉,如今,在工作坊制作纱灯已经成为我学习之余最大乐趣,每次来社团学习,我就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玉门街小学一位参加古纱灯社团课的同学对纱灯学习兴趣浓厚。

  河口纱灯是传统匠人智慧的结晶,西固区玉门街小学通过实践将“非遗”与“实践”相融合,增强学生非遗保护意识,热爱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

  文/图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纪敏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