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 2024重走中国西北角 >> 兰州新区线

【重走西北角】兰州新区:深挖资源 探索乡村振兴发展之道

2024-08-29 14:18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专题】第十四届兰大学子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

  7月的兰州新区,田间地头的主色调是绿色的。秦川园区高标准农田里风吹麦浪,中川园区饲料、肥料、食料循环流动,西岔园区生态农场中游客嬉闹。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采访小组体验兰州新区农业发展,其秘诀正是利用各园区优势,精心打造现代农业“一盘棋”格局,又各取所长,探索乡村振兴差异化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轻松种田“技术精”

  “秦之约,纳百川”说的就是秦川园区。“引大入秦”工程引“百川”,滋养土地。

  “往年和尚头小麦种在旱砂地产量比较低,但今年有一部分麦子种在了高标准农田上,你看长得多好。”甘露池村的兰州新区三鑫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兴河蹲在麦田里,笑脸盈盈地拨弄着手上的小麦,他预计今年每亩和尚头小麦的产量将达到200斤左右。

王兴河在高标准农田上介绍和尚头小麦 陈菲菲 摄

  和尚头小麦种植环境的转变和产量的提升,得益于高标准农田的加速建设。秦川园区农林水务局局长高文全告诉采访小组,截至目前秦川园区累计已建成15.4万亩高标准农田,2024年秦川园区计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4.27万亩。

  从播种到收割,和尚头小麦的整个生产过程已全面实现机械化作业。收获的麦粒随即被送往先进的烘储仓库进行高效烘干处理,摒弃了传统繁琐的晾晒步骤,不仅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还显著提升了整体的经济效益。王兴河说,1万亩和尚头小麦经济效益可超800万元。

  而甘肃丝路智慧丰农业公司自主研发的“智慧种植决策”系统,通过大数据的整合分析与自主研发的模型管理,更是实现了从精准施肥到各项田间管理的全面优化。

  “我们将种植成本降低了10%,同时让作物产量显著提升了20%。”甘肃丝路智慧丰农业公司负责人郭庚录有“新农人”的生产方式。

  12000多亩籽收玉米,通过无人机播种、卫星遥感监测,种植过程很轻松。2022年郭庚录团队种植了2700亩,亩产900公斤,2023年种植9200亩,亩产920公斤。

  据了解,秦川园区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智能技术,智能玻璃温室集成气温、灌溉、补光及补气等一系列生长要素,采用精密传感器进行数据监测与收集,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每亩农业生产成本平均降低10%-15%。

  循环环保“生态经”

  牛食青草、产粪沃土、料肥青绿——这是中川园区乌玛高速以东赖家坡生态种养循环园里的高效循环种养体系。

  “我们种养循环园饲草种植面积3万亩,以青贮玉米为主,还有部分苜蓿、燕麦等饲草。”中川园区农业农村岗主任仇小康说,饲草喂养的是兰州新区农投集团新高原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奶牛,他们是实现“变废为宝”的关键。

  养殖场对粪污资源化利用,分离出固体用作有机肥及牛舍垫料,而液体经净化处理后则会回归农田,进行“小循环”。

  目前,园区布局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奶牛养殖企业2家,奶牛存栏量11750头,年产奶量达4.2万吨,年产有机肥5.2万吨。

  无论是生态种养循环园的建设,还是中川园区其他农业产业的发展,“环保投入是其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仇小康说,园区培育鲜切玫瑰,滴灌和喷灌的智能化节水灌溉方式可以节水30%以上、省肥30%-50%。

  在追求农业高效与环保并重的道路上,中川园区不仅着眼于灌溉技术的革新,更在土壤保护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中川园区高标准农田示范点上,采访小组看到一片片覆盖在农田上半透明的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这种地膜看起来与传统地膜相似,但据仇小康介绍,传统地膜摸起来更光滑,虽然两者在透光性方面差异不大,但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在农作物收割后可直接翻耕入田,一年可降解80%以上,第二年全部降解,在解决农田“白色污染”方面效果显著。

  “传统种植用的是0.01mm地膜,这种地膜不仅破坏土地,还难以回收。现在我们使用全生物降解膜。”中川园区2024年农作物种植面积7.8万亩,使用全生物降解膜已达1.62万亩。

  农旅带货“生意经”

  西岔镇陈家井村党支部书记冯旭和村民们在秦东生态农场的山顶上建了座榨油坊。它被无动力乐园的彩虹滑梯和一排排果蔬采摘大棚环绕,是游客和采购商的体验项目。

  透过玻璃采访小组能看到从原料到装罐的榨油全过程。村里已有近十家农家乐采购了他们自产的食用油。

秦东生态农场里陈家井村“陇井香”榨油坊 陈菲菲 摄

  “我们一共租了18亩地给秦东生态农场,去年底,陈家井村的农家乐产值已经实现从0到260万的突破。”山脚下一幢幢院落就是村民们的生财之道。

  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冯旭多方跑腿,一方面趁订单空档期承揽了一些代加工业务,另一方面还在拓展采摘园东侧的农家乐规模。

  这样发展规划并非陈家井村独有,农旅融合是整个西岔园区的发展主线。“这种模式是我们因地制宜探索出来的,能最大发挥我们园区的优势。”西岔镇副镇长杨芳芳说。

  她向采访小组一一介绍秦东生态农场小超市里的商品,有陈家井村的食用油、还有岘子村的长寿面等。杨芳芳计划把陈家井村和漫湾村等周边村庄生产的农产品打包销售,争取把西岔园区的农产品打造成一个地理标识,让来西岔旅游的游客愿意带走这些农产品。

  “这不仅能让游客和采购商能够亲身感受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更实实在在地推动了农产品的销售和整个园区的旅游热潮。” 杨芳芳说。

  (作者陈菲菲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冯诚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侯巍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