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 2024重走中国西北角 >> 兰州新区线

【重走西北角】兰州新区:制种造“芯”动能

2024-08-29 09:51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专题】第十四届兰大学子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

  7月,兰州新区秦川镇铧尖村边5000多亩开阔的农田里油菜、萝卜绽放出金黄、淡紫的花海。上百位村民早出晚归,在这里翻土、除草、套环做标记。他们为种子“进化”蓄力,为“农业芯片”赋能。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采访小组走访兰州新区,看到多家制种企业不靠引种,专攻育种,在农业前途、产业“钱途”上造动能。

  筑巢引凤 力促制种企业落户

  “这是兰州新区秦川园区给我们专门选的一块地,总共5000亩。”深耕制种行业24年的何忠,今年刚开启兰州新区的试验。“为了防止植株间窜粉,相同品种种植要求直线距离不能低于8公里。“园区给我们的这块地隔离效果非常好,它本身的土壤质地、结构和养分含量也很不错。”何忠蹲下身子,随手薅起一把长达腰身的杂草给采访小组看,“杂草长得越茂盛证明这里土质越好,不充分利用就可惜了。”

铧尖村5000亩制种基地作物长势良好 陈菲菲 摄

  为了引进制种企业,秦川园区新区诚意满满。2023年至今,累计已建成15.4万亩高标准农田,完成提升改造7.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成面积已占园区总基本农田面积的80.2%。但何忠所负责的甘肃浩丰种子有限公司总部在酒泉,河西走廊的自然条件与新区并不全一样。“新区海拔比河西高,我们根据过往几十年的经验,结合这里的气候地理条件发现,新区适合种植短日期品种,我们就会多培育早熟品种,做到因地制宜。”何忠说。

  一粒种子从器皿到田间,从发芽到结成果实,需要3年时间研发,2年时间实验,不成功便只能从头开始,整个过程复杂而漫长。何忠和团队摸索着,在秦川园区铧尖村周边这5000亩制种基地培育西葫芦、油菜、甜玉米以及洋葱种子,葱郁繁茂的场景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2024年以来,兰州新区着力补齐种业发展短板,打造了集中连片、旱能灌、涝能排,适宜制种的基地,为引进的甘肃浩丰种子有限公司、悯农农业公司等5家企业提供了先行条件。

  秦川园区农林水务局局长高文全表示,园区计划每年以5万亩的增速,实现秦川园区全区28万亩耕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

  扬帆领航 激发就业活力

  金色花海中头戴遮阳帽,拿着锄头一点点翻着土壤的是新康村的村民。每天早晨5点半,一辆大巴车载着他们从18公里外赶来给植株授粉。一天的工作量很满,中午他们吃着自带的干粮,路边打个盹,一直到下午5点才能收工。“都有活干,心里踏实。” 58岁的村民陈延玉每天都来。100多个劳动力,有一半来自他们移民村。尽管陈延玉也是种地能手,但这里的活却不一样。

  “培育出一颗适应性强、抗病性好的高纯度种子相当耗费精力和时间,没有耐心的人干不好这个活。”甘肃浩丰种子有限公司生产经理何亮说,制种不同于种田,技术员得纠正村民们的思维惯性,直到他们变成熟练工。

  种子的培育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精细劳动,制种企业一般会与供地村落达成系列协议,以确保种子质量、实现预期性状的关键环节。

  根据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公司为村民们提供了差异化的日薪,范围在170元至200元之间不等,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根据自身能力获得相应的回报。基地附近铧尖村、段家川村的村民也被吸引过来。

  “我们一般上午来这边帮忙除草和翻土,比之前多点收入是多了不少。”铧尖村村民马兴兰今年60岁了,应聘邻近职教园区的岗位超龄,而在制种基地务工正合适。铧尖村党支部书记景博文告诉采访小组,铧尖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730多人,其中不少人愿意来这里帮忙。

马兴兰正在制种基地除草 陈菲菲 摄

  “如果村里来务工的村民干得好,我们会将他们培训成技术人员。”何忠表示,企业会定期培训村民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培养出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们提供科技岗位给年轻返乡就业人员,希望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国家粮食安全工程里来。”

  互利共赢 实现新农村可持续发展

  “我们基地使用的都是生物农药,计划引入可降解地膜,在土地资源保护方面我们也是格外注意的。”何忠说。

  铧尖村是制种基地的受益方,一方面土地质量在逐步改善,另一方面对村集体经济的长期正向影响正在显现。

  “研发出来的种子必须达标,在种植鉴定环节,去除杂株后,国家标准成功率需达85%,我们公司要求是再高出5个百分点左右。”何忠说,公司每年对研发的投入基本不少于营业收入的7%。

  为了提高种子质量,公司计划与铧尖村深度合作。“目前,我们正在和企业进行协商,后续种子的晾晒烘干需要我们提供场所和劳动力。”景博文说。

  晾晒厂的选址于工作基本完成,建成后,厂里每日需配备20名工人进行操作,以确保生产流程的顺畅进行。从晾晒、烘干到精选,再到最终的包装环节,一个生产周期至少得一个月。景博文盘算着村集体在这个完整作业链中的参与度,“晾晒厂的建立,毫无疑问为我们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稳定的工作,收入增加了,生活也更有奔头了。我们考虑探索更多合作模式,比如合作建立仓储设施、物流网络等,进一步提升村集体经济实力。”

景博文介绍制种企业与铧尖村合作现状 陈菲菲 摄

  马兴兰家的年轻人也开始打听村里大田的劳动岗位,她觉得这是个好兆头。“以前像我们这种农民只知道埋头种地,不懂技术和管理,年轻人也都不回村,还好现在公司给大家伙提供了学技术、搞管理的机会,村里发展机会越来越多。” 

  铧尖村所建设的5000亩制种基地只是秦川园区的试点,甘肃浩丰种子有限公司还打算在兰州新区设立一个专项研发基地。“计划形成新的国家级的制种基地,扩大企业影响范围,吸纳更多人才,助力兰州农业现代化发展。”何忠说。

  (作者陈菲菲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冯诚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侯巍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