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 2024重走中国西北角 >> 兰州新区线

【重走西北角】“实验室”建在田埂上 让科技“落地生根”

2024-08-29 09:09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专题】追“新”逐“质” 甘肃怎样发“力”?

  这是一间名为“土地”的实验室,陈兰军正在这里记录百合花植株的性状。密密麻麻的笔记里藏着百合种球改良的秘密。实验室里没有冰冷的试管和精密的仪器,只有阵阵浓郁的花香。

  兰州新区秦川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设施农业生产班组将实验室建在田埂上,成功掌握了百合花卉种球培育、柽柳新品种选育等技术,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应用,让科技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

  科技园里的大田“巡视员”

  陈兰军领着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采访小组走进秦川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百合花和柽柳种植大棚,7月12日,他的观察对象是百合和柽柳特殊的变异株,观测内容分别为20项和25项。

  厚厚两大本记录中,采访小组看到每一页都详细标注着植株的生长数据,包括株高、叶片数量、花色、花型等。除此之外,陈兰军还需要记录一些特殊项。

  他是兰州新区秦川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设施农业生产班组的技术负责人。在百合新品种培育的项目期,他每天就守在大棚里。“从荷兰进口的大量百合种球到我们这边之后,总会有一些天然的变异株,我们就需要通过观察来发现变异株。”陈兰军说。

陈兰军向采访小组介绍如何观察百合性状 程怡文 摄

  生产班组共有22名技术人员,大部分成员是农业专业出身。他们在农业作物繁育技术上潜心研究,掌握了百合花卉种球培育、柽柳新品种的选育等核心技术。

  “我们用的是最原始的手段,就像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样,在大田里观察,并不是在实验室做研究。”陈兰军的工作装就是他们的实验服,每天在田间地头巡视就是他们的“实验内容”。

  除了百合、柽柳等新品种的培育工作,陈兰军及生产班组其他技术员的日常工作还有新品种保护,品种的图像采集,标本制作等。

  近期,陈兰军和同事们观测的柽柳有了些进展,已培育出耐盐碱、耐瘠薄、生命力强的柽柳品种25种。红花柽柳的繁育栽培技术为高海拔干旱盐碱地生态修复提供了新型种植物种,是“三北防护林”等生态修复保护工程的优质物种。其中“秦柽1号”“秦柽2号”已列入国家植物保护名录。

  从“洋种子”到“中国芯”

  “之前全世界的种球培育技术几乎都被荷兰人控制,但实际上,荷兰是从中国引走的百合野生品种,经过多年杂交后培育出世界名品百合,为什么本来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反而要依赖别人了呢?”谈起我国百合培育现状,陈兰军很无奈。

  长期以来,我国的百合花繁育依赖进口种球,价格居高不下。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进口了大约3.08亿个荷兰百合种球,成为全球最大的百合种球进口国,占荷兰百合种球出口份额的27%。

  为了攻克花卉种球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生产班组以百合花为研究对象,向自主培育出能成功复壮且高品质的百合种球发起挑战。

  然而从国外引进的百合花种球发病率很高,种球退化一直是国内百合花栽培的技术难题。“温度或者湿度太高的话,种球容易腐烂,但兰州新区的优势在于气温低,湿度低,而低温能够刺激种球的膨胀,进而保证鲜切花的品质。”班组的技术员陈霞霞说,相较于云南等地,兰州新区的种球繁育条件更好。

  “最开始由于技术不成熟,种球在冷库低温处理阶段遇到过一些问题,导致种球不会膨大,长出来的鲜切花的质量也不是很好。”陈霞霞和同事们不断试错,3年后掌握了稳定的籽球复壮与冻结保藏技术,并成功复壮出商品种球。

  “一般的种球周径在10厘米以上,而我们自主培育的种球周径可以超过15厘米。”陈兰军说,种球的大小和切花质量基本上是成正比的,经自主培育的百合种球质量甚至比国外进口的更好。

  这些种球用于鲜切花生产。一个周径12厘米的百合种球至少能长出4—6株鲜切花朵。

  种球质量提升的同时,价格也大幅下降。陈兰军算了算,销售到临夏的商品种球价格在1元左右,种植一亩国产百合花节省的费用可达上万元。

  电商赋能花卉产业“破土而出”

工作人员正在直播中讲解百合花种养知识 程怡文 摄

  “大家看这款是木门百合,香味浓郁,金黄色的内芯,白色花瓣层次分明……” 网络主播向顾客详细地科普各类种养知识,后台工作人员则紧盯下单销售情况。采访小组看到,自产的近10种花卉把园区的鲜花直播间里装点得色彩缤纷。

  秦川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与电商直播公司“兰小胖花卉”合作,运营两个抖音直播账号,上午下午轮流直播。“目前两个直播间每天能卖800单左右,收入大概2万多。”公司负责人严洋很看好园区百合销售前景。

  “以前西北区域网购鲜花几乎只能从云南那边下单,距离远,时间长,还不包邮,到货品质不好。现在我们从西北发货,现采现摘。”严洋说,“兰小胖花卉”面向西北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西北人网购鲜花的痛点。

  种植部的仲富珊最清楚供货情况。“园区种植的百合有将近20棚,一棚能产出1万到1.2万支百合,一个棚的话产值在3万元左右。”仲富珊说。

  目前,园区已经培育出“木门”“生命力”“吉普赛”等6种百合种球,上市销售了20万颗百合种球,成为省内极少数具有花卉种球国产化研繁能力的种植基地。园区正在进行总计20亩的第二批百合种球繁育,预计产量达20万株。

  充足的供货能力,也是园区向电商销售拓展的底气。采访小组在花卉种植大棚的旁边看到,快递打包车间里,工人们正进行保鲜、封装程序,收件地址为青海、新疆、浙江等地。园区还设了一个自有快递打包车间,主要负责兰州市内的花卉订单。

  仲富珊表示,园区已建成集科研、生产、加工、交易、运输、销售和社会化配套服务于一体的花卉全产业链,享受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红利。

  (作者程怡文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冯诚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侯巍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