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临夏

积石成山的样子

2024-08-13 10:31 来源:中国甘肃网-民族日报

  积石成山的样子

  半月谈记者 郭刚 马莎

  骄阳下,热火朝天。三伏天里的积石山,俨然一处滚烫热烈的大型工地。位于黄河之畔的大河家镇,拔地而起的各个平房与楼房安置点,在建设者们挥汗如雨的忙碌中,“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而在毗邻的银川镇,数十万亩花椒进入丰收期,满眼火红的梯田伴着浓郁的椒香,美丽着山谷,馥郁着空气。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上百人遇难,数十万人不同程度受灾。

  岁月如流,只争朝夕。如今,地震发生已过去200多天,新家、新生活、新希望从一个个规划图纸上真实而具体地落到了群众眼前。各方力量“汇聚成河”,灾区重建不断加速,为受灾群众尽早走出地震阴霾、拥抱明天增强了底气,“积石成山,重建家园”有了崭新的模样。

  初见新家

  青砖、灰瓦、朱门、白墙,色彩分明而又浑然一体。

  烈日炎炎,作业正酣。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四堡子村集中安置点项目建设工地上,工人们埋头苦干,对已经封顶的新房进行着装饰装潢。一排排二层小院逐渐从“素颜”换上“淡妆”,新家的样子渐露真容。

  建设现场,已经装好的3间“样板房”引得群众络绎不绝。73岁的四堡子村村民马努海来到150平方米的“样板房”,对室内装修赞不绝口。“‘样板房’6月底就建成了,这段时间,我已经记不清看过几次了,越看越喜欢。”虽已年逾古稀,但身板依然硬朗的马努海,楼上楼下跑了好几遍,反复谋划着自己“四世同堂”的一家人该如何分配房间,兴奋中平添了一点“烦恼丝”。

  在另一套面积125平方米的“样板房”,同样来自四堡子村的郭英苹带着孙子在院里的花园忙着拍照,“多拍几张,回去给儿子儿媳也看看。”郭英苹说,“花园里种啥都想好了,除了种点菜,还要种点花,美化生活。”

  积石山县副县长王国栋介绍,四堡子村安置点规划建设面积384亩,建设内容包含400户集中安置住房和9栋公共建筑,计划安置人数约1600人。集中安置住房分为80、105、125和150平方米四种户型,公共建筑涵盖党群服务中心、村卫生室、老年活动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小超市等。“群众意愿占比最高的105、125和150平方米3种户型的‘样板房’早已建成,供大家参观、选择。”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积石山县6个楼房安置点和7个平房安置点,共计13个灾后恢复重建集中安置点的主体结构已全部完成封顶,目前各个安置点正在加紧实施装饰装修。

  “四堡子村安置点已完成307户村民的摇号选房工作,并拟定三批搬迁计划,我们有信心让所有受灾群众在今年国庆节前全部入住新房。”王国栋说。

  开启新生活

  驱车从四堡子村前往大河家镇中心街道,沿途所见,街道两侧不少家庭作坊式的保安腰刀“制作工坊”引人注目。

  保安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的梅坡、甘河滩、大墩三个村庄。腰刀是保安族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发明创造的一项手工艺品,其锻制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家住大河家镇的马尕主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的传承人,今年45岁的他锻刀“工龄”已逾30年。

  以前,“保安三庄”几乎家家户户靠锻刀为生。马尕主麻家也是其中之一,更是为数不多坚持“营业”至今的“打刀世家”,传至马尕主麻,已是第四代传承人。

  近年来,曾经的谋生手段已升级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手工艺,马尕主麻不仅下决心终身与电光石火为伴,而且他还想利用祖传手艺为家乡多做点事情。因此,他先后招收数十名脱贫户,其中还包括一些残疾人,既当学徒传承手艺,也当工人增加收入。他的工坊也被甘肃省评为省级非遗工坊和乡村振兴就业工坊。

  然而,去年冬天的那场地震,让马尕主麻的努力与尝试都按下了“暂停键”。

  回想起地震当天的情景,马尕主麻的眼里依然含着泪水。“地动山摇,家里的腰刀制作工坊和展厅都被压塌了,虽然当时顾不上这些腰刀,但现在回头想想,内心一阵后怕。”马尕主麻说自己不是怕在地震中遇难,而是在想,“如果我走了,这门手艺谁来传承?”

  马尕主麻说,地震后八方支援,抗震救灾的力量和速度又让他重拾自信,决意重新开始。

  如今,马尕主麻的铺面已完成维修,工坊也在慢慢恢复运转。“当地文旅部门额外补助了10万元,用来整修工坊。”马尕主麻说。

  今年36岁的甘河滩村村民马白克,在马尕主麻身边学习锻刀已超过10年。进入8月,马白克家的原址重建工作也已接近尾声,他得以再度来到师父家的腰刀制作工坊,继续锻刀。

  火光四溅,铮铮作响。在打刀的过程中,师徒俩锻打合拍,配合默契。谈笑间,腰刀雏形已现。

  近五年来,马白克实现了从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州级传承人到省级传承人的升级。除了继续学艺之外,他也在自家院中建成了腰刀制作工坊,还收了徒弟,薪火相传。“之前一段时间村里都是嘈杂的装修声,这两天又听到了熟悉的锻刀声响,心里也踏实了。”马白克说。

  淬火、锻打、打磨、抛光……隐隐火光中,“千锤百炼”的保安腰刀再次升腾,为新生活按下了“重启键”。

  孕育新希望

  大河家镇地处甘青两省交界处,这里是积石山除县城之外的第二大贸易重镇,古称临津渡口,是黄河上游一个非常古老而有名的渡口。如今,古渡虽已不再,但在黄河之畔,一所崭新的临津中学拔地而起,即将在这个秋季开学迎接新生。

  “4个月,100多天,我们要建成一所崭新的高中,软硬件都要配齐。”积石山县副县长、大河家镇党委书记马云平介绍,临津中学今年4月24日开工建设,计划8月底全部完工,秋季学期全面投入使用,届时将把大河家中学的高中部全部搬过来。

  临津中学的建设工地上,教学楼、宿舍楼已初步建成,学校的三位校长杨兴海、张明发和董晓泽,在工地的板房里一起商量着教师配备情况。“校训内容也得尽快确定下来,咱们再打磨一下。”说着,杨兴海便打开了电脑,“读书、明理,成人、成才。”“明德、自强,博学、笃行。”这段时间,他们三人几乎天天住在工地上。

  忙完后,来不及吃午饭,张明发和董晓泽两位“本土”副校长就带着7月25日刚刚到岗,从天水市武山县第一高级中学聘请过来的校长杨兴海入户走访,熟悉情况。

  张明发和董晓泽之前都在大河家中学任教,两位执教生涯均超过10年的“老骨干”对新校园充满期待。“从选址到建设,我们不知来了多少趟了。真是一天一个样。”董晓泽说,“初三毕业的很多学生也经常询问新学校的样子,很向往即将入住新校园的高中时光。”

  家住大河家镇康吊村的马小倩,是大河家中学今年初三毕业的学生。此前,她和姐姐马婷婷一直在大河家中学读书。“之前的学姐学长都是在一所学校完成6年的中学生活,感觉初中和高中没什么差别,我们好幸运,可以在新学期踏进新校园,姐姐今年要升高二,也能赶上。”

  杨兴海了解到,虽经历了地震,但积石山县今年的中考和高考都取得好成绩。

  积石山县教育局党工委书记、党组书记任贵元介绍,2024年高考,全县本科上线635人,其中文化课上线505人,较去年增加182人;2024年中考,全县平均分较去年增加6.25分。

  盛夏午后,树影斑驳。马小倩和姐姐坐在已完成原址重建的家中庭院,分享着关于新学校宿舍的消息。“听说一共有188间宿舍,每个宿舍8个人。”言谈间,姐妹俩还向往起未来想考的学校。“还没想好,你先考,你考到哪里,我就去哪找你。”

  “好,一言为定。”姐姐“拍板”,两人击掌相笑,莞尔不语。

  如同姐妹俩的“盛夏约定”,毗邻大河家镇的银川镇,漫山遍野的花椒也如约绽放在这个炽热季节。丰收季,粒粒饱满的花椒染红了大片梯田,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村民采摘花椒的忙碌身影。

  银川镇胡李村村民缐海霞戴着手套、搭着梯子,不一会儿就摘了一簸箕花椒,“没想到重建速度这么快,没想到今天我就能悠闲地在自家地里摘花椒。”

  花椒红了,又麻又香又火辣。

  200多天的时间,从去年冬天低温下的救援,到今年夏季高温下的重建,各方力量“积石成山”的决心毫不动摇,“风雨兴焉”的愿景未曾停歇。

  一场阵雨过后,大河家镇四堡子村集中安置点项目上空出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仿佛一支画笔,风雨之后,正在描绘着灾区明天的新图景,五彩缤纷,依稀可见。

  八月中,酷暑未尽;凉风起,静待金秋。 (来源:半月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