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大通农民画画家:画中的庄稼汉 画外的艺术家
农民画是一种以农民的生产生活为核心元素的绘画艺术,是扎根在土地里的艺术。不同地区的农民画不仅体现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展现了当地的文化底蕴和民俗特色。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是农民画乡之一。自上世纪70年代起,大通涌现出多的农民画家,并逐渐构建起以长宁镇新添堡村为核心的农民画“创作基地”。大通农民画深植于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其画作视角独特,创意纷呈,风格多样,色彩鲜明,它以朴实而富有生命力的画面,深刻地反映了西北乡村的显著变迁与民族团结的盛况。2007年大通农民画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大通农民画非遗传承人史家星 张锐 摄
上世纪70年代,青海省群众艺术馆的十位美术知识青年来到大通县新添堡村,村长将他们和乡村画家们安排到一个小组,一起创作宣传画。在沟通与探索的过程中,大通农民画逐渐有了雏形。
大通农民画非遗传承人史家星说:“当时学画画就是因为喜欢,而且我们可以通过画画记录老百姓的生活,记录现在过的好日子,看看我们这个时代是多么的好。”
史家星在研习国画等技艺的基础上,以当地独特的皮影艺术为核心元素,构建了一种独具个人风格的绘画艺术。他在大通的土地上,尽情地释放着艺术才情。
当地的农民画家群体以中老年为主,这些农民画家的作品质量颇高,其中有不少作品都已荣获奖项,并被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如何让大通的农民画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作为新添堡村农民画家中较为年轻的中坚力量,史家星想出了一条法子,就是将农民画的元素与文创相结合,展开其衍生产品的创新探索。比如,将《喜闹新春》等画作中的人物及其他元素精细地提取,经过其独特的手工技艺,精心绘制于空白的扇面之上。
刘成社的工作室距离史家星的工坊仅需步行仅需三五分钟。刘成社说:“村里的农民画家们之间关系融洽,经常共聚一堂,进行创作与交流。”
大通农民画非遗传承人刘成社 张锐 摄
笔者注意到,刘成社的工作室正中间摆放着一张长桌,桌子上一边是画作,一边是正在上色的草图,草图的一侧放着颜料盒子与画笔。周围墙上刷着落地的大白,挂着他的一些画作与照片。
刘成社已将近70岁,但他的手不像一般老人那样的干枯无力,而是握着厚实有力。他的眉毛浓密且长,两侧眉梢微微泛白,向上翘起,显得神采奕奕。
1973年,刘成社在村里其他画家的帮助下,正式开始学习创作农民画。刘成社说:“政府非常重视农民画的发展,文化部门会定期举办农民画美术培训班。”培训班的老师们立足当地特色文化,从专业技艺角度为农民画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促使农民画不断地进步发展。
“我的绘画技艺也正是在一次次的培训班中不断地成长进步。”刘成社笑着说。
以史家星、刘成社为代表的大通农民画家们秉持着匠人精神,随时代进步不断推动农民画的创新发展,在阡陌田畴中绘天地人和,在田间地头描绘时代风貌。他们以饱满的笔触记录西北大地的历史变迁、社会发展、民族团结、民俗特色文化等内容,用农民画来讲述西北地区在新时代发生的中国故事。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本科生娄孝严、刘姝彤、张锐,2023级本科生杨蔚;指导教师阴雨永、王臻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4-08-07民勤:“辣”出产业路 “椒”出致富花
- 2024-08-07永登县七山乡:坚持“双线驱动”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 2024-08-07金塔:“晴王”葡萄喜丰收 特色产业“甜”心头
- 2024-08-07静宁:“薯”光无限好 助产又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