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 2024重走中国西北角 >> 白银线

【重走西北角】寻找横穿沙漠的“第三条路”

2024-08-06 17:03 来源:中国甘肃网

  近日,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中国甘肃网组织的第十四届“重走中国西北角”师生来到白银市景泰县。景电明亮的会议室里,85岁的李恒心老人为笔者讲述了一个寻找横穿沙漠的“第三条路”,引水至民勤的故事。

  武威市民勤县夹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在上世纪后期,沙漠不断吞噬民勤,当地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水,成为影响未来民勤发展的关键因素。

李恒心老人讲述工程建设史 马悦 摄

  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输水战役就此打响。已经成功将黄河水提上景泰、古浪两县的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团队临危受命,在二期工程的基础上,延伸向民勤调水(简称“民调”)。参与过景电一期、二期工程的李恒心又加入了民调的技术团队。 

  站在腾格里沙漠南缘,李恒心面对着茫茫戈壁和扑面而来的风沙,心里有些打鼓。要想把水送到民勤,就必须直面沙漠的阻挡,因此输水工程线路的设计至关重要。当时水利设计院给出的方案是穿过村庄修建输水渠,可李恒心发现,“如果线路穿过村庄河道,渠道不好管理维修,还要征老百姓的地”,后期维护成本极高。

  于是设计院拿出了第二个方案:沿着甘武铁路(中卫市甘塘镇到武威市)建设,在腾格里沙漠的边缘行进。但由于线路曲折迂回,线路延长,所需物资和经费严重超出预算。

  能不能再省一点?有没有既稳固又更便宜的线路?

  最终,经过多次深入腾格里沙漠考察,反复调研,李恒心提出了更节约高效的“第三条路”——径直穿过腾格里沙漠。

民调沙漠暗渠施工现场 图片来源:《景泰川的足迹(二)》

  穿越沙漠修水渠在当时还是头一遭,“大家都不相信,我就带着设计院的十几位同志把这条路走了一遍又一遍。”李恒心说。

  当时是1995年春天。“车只能开到沙漠边缘,沙漠里面车根本进不去,一进去就下陷出不来。”李恒心回忆。乘车不行就走路,团队一行开始在沙漠里徒步考察。

  春季的腾格里,风沙肆意横行、烈日似火仿佛要把人晒干,但李恒心一行坚持走完了全程。每隔一段路都要把图纸展开,根据实地情况在原来的图纸上修修改改,“挖的太深也不行,填的太高也不行”。最终,他们用三天完成了穿越沙漠输水线路的考察。

  有些同志害怕沙子松软无法承重,李恒心却并不担心:“腾格里我走过好几次,经过计算一平方米沙地可以承重一公斤,我们工程暗渠没有那么重,加上我们又进行了碾压、铺了沙砾石,上面又打了混凝土垫层,总体是很稳固的。”

  最终,径直穿过沙漠的“第三条路”在实践的检验下得到了一致认可。  

  建设阶段,团队又迎来了另一个难题:在给工程修路时,每公里路的建设经费只有5万元,严重不足。

  缺经费、少材料,路该怎么修?受到铁路沿线麦草方格的启发,建设团队经过反复实验得出了分层铺路的方案:在附近灌区买麦草,将暗渠两侧沙子推平,洒上一层水,再分别铺上一层三公分的麦草、一层壤土,碾过之后再铺沙砾石,一层一层施工,最终不超预算把路修成了。  

民调工程穿越沙漠的暗渠和沿渠公路鸟瞰 图片来源:《景泰川的足迹(二)》

  与沙漠斗智斗勇,一条由景泰通往民勤的输“血”大动脉终于得以建成。这条我国水利史上前所未有的、长达83.49公里的箱型暗渠穿越腾格里沙漠与明渠相连,将黄河之水累计提高约480米,送到了260公里外的民勤红崖山水库。2011年,民调工程获得了国家水利部水利优质工程“大禹奖”,这是中国水利工程行业优质工程的最高奖项。

  如今,打开任何一个地图软件都能看到腾格里沙漠南缘的一汪碧水——红崖山水库。而那条通向红崖山水库的“生命线”两侧一片绿意,生机勃勃。

  (作者马悦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研究生;指导教师郭翠玲、阎瑾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