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党文博:在传承中“剪”出大世界
剪纸是中国传统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而通渭是全国剪纸艺术重镇。
在办公桌前,通渭县美术馆副馆长、市级非遗传承人党文博,挥舞剪刀,专心致志,不一会儿,一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就完成了。
“通渭的剪纸分类比较多,一类是属于套色剪纸,贴在窗户格子上的,叫做窗花,另一种像春叶遮面属于染色剪纸,包含类别是比较多的。”说到剪纸,党文博总会侃侃而谈,乐在其中。
党文博在制作剪纸(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谈及自己与剪纸的缘分,党文博回忆说:“上学时,我学的是美术专业,想着可以将窗花剪纸的元素运用到作品设计中,没想到自己却深深迷恋上了剪纸,一做就了二十多年。”
在浓厚兴趣的指引下,党文博通过广泛学习、深入摸索,推进艺术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剪纸艺术风格和认知。
在剪纸创作的漫长征途中,他的作品《生肖祥和 万事如意》在全国性的剪纸大赛中脱颖而出,而他本人也在“西风烈”中国剪纸艺术大赛中荣获“金剪刀”奖。
他获得的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技艺的肯定,更是对通渭剪纸艺术的赞誉。
党文博的剪纸作品主题广泛,涵盖了通渭的民俗风情、历史故事和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像是一部生动的历史书卷,记录着通渭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家乡的风土人情。
《新媳妇转娘家》《团花》《小毛驴》《旱塬愚公 刚强兄弟》等作品,便是以细腻的线条和生动的形态,展现了通渭地区特有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通渭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更让群众在欣赏美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了通渭文化,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通渭的地域文化和人民生活,了解到通渭故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通渭剪纸技艺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剪纸的制作需要慢慢积累慢慢学习,但现在没有年轻人想静下心好好学习这门手艺。
党文博忧心忡忡地表示:“没有年轻人喜欢这些东西,以后通渭剪纸可能会面临失传。”他说这话时,眼神中满是忧虑,对剪纸的未来有些悲观。
为改变现状,他积极参与各类非遗传承活动,走进校园,将剪纸技艺传授给更多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他用自己的行动不断激励着年轻人去追寻、去创造、去传承。
党文博说:“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了解和喜欢这些中国的传统文化。”
党文博表示:“退休后,打算将自己毕生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将它们编撰成一本通用民间剪纸类的书籍,让后人能够通过图片和文字了解我们曾经拥有的这些宝贵文化遗产。”
党文博深知,非遗传承之路并非一片坦途,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与不懈的坚持。他更相信,只要心中有信念,有责任,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这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作者姚祈轩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本科生;指导教师谭泽明、李昕昕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4-08-02瓜州:“雁归”计划“点灯照路” 助力高校毕业生“职”面未来
- 2024-08-02华亭:田间“丰”景好 致富产业旺
- 2024-08-02华亭:“爱心驿站”化身“温馨之家”
- 2024-08-02华亭:迎难而上显担当 全力以“复”忙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