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从讲台到绣桌 雷碧霞跨界传承非遗
一根针、一个绣架、一部手机,在悦心书画长廊非遗艺术工作室里,通渭刺绣非遗传承人雷碧霞正像往常一样,进行刺绣直播。
她用拇指与中指将针轻轻捏起,倾斜出一定的角度慢慢刺入绣布,再将穿过的线从另一面拉起。在她的针脚下,绿水青山、花鸟鱼虫跃然于绣布。
雷碧霞做刺绣 冯晓宇 摄
用热爱绣出50年人生
雷碧霞五六岁的时候便对刺绣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她说:“小时候,真丝线贵,绣不好就要拆了重来,妈妈觉得费线也费钱,经常批评我。所以,我就暗地里偷偷地绣。”
妈妈的批评并没有消磨掉雷碧霞的热情。家里长辈刺绣的时候,雷碧霞就在旁边偷偷看着,默默地记在心里。随着年龄渐长,雷碧霞的刺绣技艺也愈发成熟。
“当时人人都能绣两针,在那个年代做刺绣不挣钱,吃不饱饭。”回想起往昔岁月,雷碧霞摆了摆手,仍觉无奈。
1987年,雷碧霞进入了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读书。毕业之后,雷碧霞成为了一名数学老师。
即使不能把刺绣当作养家糊口的全职职业,她也从来没有放下过对刺绣的喜爱。雷碧霞一有空就会拿起针线做刺绣。在技艺的精巧与热爱的加持下,雷碧霞被评为了市级刺绣非遗传承人,接起了刺绣非遗传承的担子。
时至今日,雷碧霞依然保持着对刺绣的热情。一幅幅精美的刺绣和剪纸摆满了整张桌子,雷碧霞就坐在角落的椅子上穿针、引线、画图、上箍。
雷碧霞的眼角已经有了细纹,但手指依旧灵活,穿针引线的动作依然十分熟练,说话间,就完成了一幅山水刺绣图。
雷碧霞的刺绣和剪纸作品 冯晓宇 摄
这些年来,她创作的剪纸刺绣作品超过了五百幅,不少作品曾获得过省级市级的奖项。
从讲台到绣桌的跨界
从讲台到绣桌,从黑板到绣架,从数学教师到非遗传承人,雷碧霞实现了教学生涯的“跨界”。
年轻时,她在通渭县担任中学数学老师,教学生涯已有30余年。学校开设了非遗剪纸拓展课和刺绣课,她主动担任剪纸和刺绣非遗传承教师,每周两节课,最大程度发挥了传承人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雷碧霞在学校的非遗传承课程从刻纸开始。她说:“刻纸容易锻炼,也能提高学生对线条的掌握,这是最基础的东西。”提起学生和教学,雷碧霞坦言,热爱是学会一门技艺的重要前提,学习刺绣剪纸都是一段非常漫长枯燥的过程。
雷碧霞对非遗传承有着乐观的态度。她说:“真正喜欢这些的人会用各种办法学,以前没有那么多培训班,我们就看别人怎么做的,跟着视频里学针法花样。”
从针线到网线:直播间里的文化传播
顺应着互联网的热潮,58岁的雷碧霞把绣桌搬到了直播间,尝试将针线与网线“联通”,让更多人了解通渭刺绣文化。但雷碧霞觉得,即使现在的机器能做得更快,手工制作仍然有着它独特的价值。
她直播账号的主页上写着:“学习、传承剪纸和刺绣既是兴趣,更是责任!”
今年5月以来,雷碧霞几乎每一天都会直播剪纸刺绣。
雷碧霞在直播刺绣 冯晓宇 摄
不同于其他主播在直播间的热情洋溢,雷碧霞话并不多,一双巧手专注地在绣布上下翻飞。虽然观看人数不多,但是雷碧霞依然坚持着。
“多一个人看到就多一个人知道,多一个人知道就没准多一个人喜欢。”雷碧霞平静地说。
“真正喜欢这个的就会过来看。”雷碧霞一边说着,拿着针线的手也一刻不停。从针线到网线,雷碧霞最想传递的是蕴藏在手工刺绣中的心意和寓意。
雷碧霞坚持刺绣五十余载,花样、针法、装裱,把每一幅作品都做得至臻至善;在学校,在直播间,在作品中,雷碧霞用自己的力量为刺绣非遗的传承添砖加瓦。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本科生冯晓宇、吴若水;指导教师谭泽明、李昕昕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4-08-01瓜州:精彩暑假“救”在身边
- 2024-08-01华亭:大棚青椒迎丰收 群众致富有奔头
- 2024-08-01庄浪:“新夜态”激发乡村旅游“新活力”
- 2024-08-01金塔:阳光玫瑰葡萄争“鲜”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