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 2024重走中国西北角 >> 定西线

【重走西北角】追寻范长江足迹:看华家岭的风云际会与蜕变

2024-07-30 22:11 来源:中国甘肃网

  盛夏七月,细雨如丝,滋润着连绵起伏的华家岭。

  华家岭,沟壑纵横交错,岭梁此起彼伏,常年云雾缭绕。华家岭见证了历史的剧烈变迁,也无声记录了属于华家岭人生生不息的奋斗历史。

  讲述父辈的英雄故事

  1935年,时任《大公报》记者的青年范长江,背上行囊,来到西北黄土高原,探寻革命足迹。是年底,他走过刚刚开通的西兰(西安至兰州)公路,翻越华家岭,首次向全国展现了中国西北角的物华天宝。

  1936年10月,发生了彪炳史册的华家岭红军阻击战。在这场战斗中,年仅28岁的红军副军长罗南辉血洒疆场,长眠于华家岭。革命先辈们辗转万里,抛头颅,洒热血,战斗不息,只为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

  如今,红军烈士纪念碑高高矗立在山岭之上。“华家岭阻击战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大字,为华家岭染上了鲜艳的红色。英雄的颜色,浩气长存,永驻天地之间。  

华家岭阻击战遗址 甘小川 摄

  年逾花甲的王应玺是老红军王宗兴的小儿子,跟着父亲在此生活了60余载。他时常回忆父亲的谆谆教导:“要自力更生,要努力奋斗,要兢兢业业地工作。”

  王应玺老人操着一口乡音,不断地叙说着当年的战斗场景,回忆着先辈们的斗争故事,传颂着红军战士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华家岭,是英雄的华家岭,红色的华家岭。

  见证沧海桑田巨变

  翻开历史,华家岭是雄厚的,见证了近代以来的许多见证时代巨变的匆匆过客。

  茅盾先生在《风雪华家岭》一文中说:“华家岭上是经常天气恶劣的……从兰州出发时人们穿夹衣,到这里就得穿棉衣……六七月的时候,这里还常常下雪,有时,上午还是好太阳,下午突然雨雪霏霏了。”张恨水在《谁都头痛的华家岭》中更是直言不讳:“这华家岭的梁子,没有一棵树,没有一滴水,自然,没有一户人家。”

  即使西兰公路通车之后,华家岭给大家的印象也很糟糕。范长江先生当年如此描述华家岭段的公路状况:“从旅客声中,流出两种口号,对路曰‘稀烂公路’,对车曰‘气车’。盖谓路既不好,而凡坐车者无不生气也。”

  但华家岭默默地记录和见证着历史巨变。

  1875年,左宗棠奉命西征,越过华家岭,西出玉门,收复新疆广袤土地,有力捍卫了祖国西北疆域完整与安全。行军途中,所到之处,广植柳木,一路延伸到祖国边陲,世称“左公柳”。如今,华家岭上,仍有28棵百岁柳树,在风中摇曳,记录着当年左公西出阳关、饮马塞外的宏伟壮举。

  林则徐在“禁烟”失败后,遭道光皇帝流放伊犁,沿陕甘驿道西进,将华家岭与中国近代化的大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进入华家岭之前,林则徐即兴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千古绝唱。此后,他翻过华家岭,进入伊犁,兴修水利,开辟了“塞外江南”的宏图伟业。

  时光流转,岁月流逝,华家岭独特位置和自然风物,不断记录着文明流变,历史变迁,钩织着属于自己的绮丽画卷。

华家岭 甘小川 摄

  数十载奋斗看今朝风华

  如今的华家岭,四季皆景,春赏繁花似锦,夏享清凉宜人,秋采硕果累累,冬观松柏苍翠。

  华家岭人,披星戴月,默默劳作,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筑起一道“绿色长城”,把自己的家乡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康养天堂。

  华家岭华丽转身,成就了“绿水青山”美名,在西北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大地上,书写下一段不平凡的人间奇迹。绿林成荫、良田千亩的景象,不再只是朝思暮想的美丽传说。

  七月的华家岭,万亩梯田,依岭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犹如水墨山水。梯田中,马铃薯、中草药植物、各类瓜果蔬菜等,不一而足。

  在山脊上,50余台风力发电机组,高耸入云,迎着风,缓缓转动。那高山上的来客,仿佛翩翩舞者,带来了无尽的清洁能源。华家岭的风力资源,一年可向国家电网输送1.8亿千瓦时的电力。

  站在华家岭上,极目远眺,蜿蜒的水泥路,如同银色的丝带,缠绕在山腰间,蜿蜒匍匐在陡峭的山梁之上,顽强地绕过巨石,穿越山间峡谷,消失在云雾缭绕的远方。

  沿着这条路,“走进来”和“走出去”的人,越来越多,将华家岭与外界紧密地连接起来,书写着属于当代的传奇与风华。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生甘小川,2023级研究生张丽洁;指导教师谭泽明、李昕昕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