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 2024重走中国西北角 >> 定西线

【重走西北角】与脊兽相伴四十载——李忠贤的非遗传承之路

2024-07-30 22:07 来源:中国甘肃网

  采土、泡土、晾晒、修型……经过两个多月的忙碌,李忠贤终于封上炉窑,等待着新一批脊兽的问世。

  作为通渭脊兽唯一的省级传承人,李忠贤40余年始终秉持着“精益求精,匠心独运”的工作态度。  

  脊兽制作世家的代表人物

  时代发展助推了李忠贤的脊兽制作事业,让“脊兽世家”的名声不胫而走。

  “刚开始学习脊兽制作是在80年代。正好赶上改革开放,镇上慢慢开始兴建被毁坏的建筑,市场对脊兽需求量剧增。”李忠贤回忆起初学脊兽时说。

  李忠贤传承祖业,跟随伯父学习脊兽制作,成为家族脊兽制作的第四代传人。

  脊兽制作需要绘画和雕塑基础。李忠贤能够从事脊兽制作,离不开本人对绘画技能的掌握。他的美术基础不是美术老师教的,而是在绘制黑板报的工作中摸索出来的。黑板报中的美术绘画,线条明晰、构图明了,与脊兽制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忠贤从工笔画学起,将黑板报的绘画技能运用到脊兽制作中,为脊兽的捏画、雕刻打下可靠的基础。

  如今,李忠贤依旧强调工笔画在脊兽制作中的重要性。他会对刚入行的学徒,提出认真掌握工笔画、打好美术基础的专业要求。对此,他反复强调:“学不好工笔画,就做不好脊兽。”

  40多年间,李忠贤把“玩泥巴”这项工作,玩出了水平,玩出了高度,玩出了名堂。龙、凤、狮、海马、天马、狎鱼、狻猊、獬豸等传统脊兽样式,经过他的制作,神采各异、栩栩如生。李忠贤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脊兽制作代表人物。  

李忠贤的脊兽作品 受访者本人提供

  在实践中找新方法、新方向

  李忠贤深谙老一辈智慧的宝贵,也勇于探索新的制作工艺。

  他坚持选用村庄旁河床边特有的红土作为脊兽的原材料,这得益于老一辈的教诲:“红土黏性好,易塑形,远胜于路边松散的黄土。”

  李忠贤摒弃了低效的泥坑泡土法,转而采用推车泡土,既提高了效率又节约了水资源。面对红土难以均匀搅拌的问题,他巧妙运用旧磨面机混合土料,大幅缩短了脊兽的制作周期。

  为了确保脊兽烧制后保持原色,他精心挑选使用无烟煤。根据老一辈的经验,他在实践中对火的颜色变化掌握更精准,防止因火候不当导致脊兽变形或开裂。

  李忠贤不满足于脊兽在传统庙宇、公共场所的单一应用,积极探索其在新时代的新方向。他在脊兽样式方面的创新令人耳目一新。

  通渭县马营镇政府邀请他制作明清时期“三城四堡”的复原沙盘,历经3个月的精心雕琢,一座长3.2米、宽1.6米的复原沙盘横空出世。不仅再现了马营镇的历史风貌,也让他看到了通渭脊兽文化传承的新契机。

  “三城四堡能够把马营镇的历史流传下来,让更多的人回看过去。我想泥塑能不能在文化传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李忠贤说。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他憧憬着将更多路边艺术图案、农耕文化人物以泥塑的形式呈现,让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光芒。

  为传承,不收费

  李忠贤相信脊兽制作不会消逝于岁月长河中,总有人愿意接过这份传承的火炬继续前行。

  秉持着这种信念,只要有人找他学,他就教;只要有人想了解,他就讲。

  虽然李忠贤收徒没有严苛要求,但出师之路并非坦途。

  从1989年开始,他一直在收徒,至今已有8位徒弟成功出师。“想要判断一个人能不能做成这个事,还得靠观察。耐不住性子的人成不了事。”李忠贤说。

  他最为得意的徒弟是通渭脊兽市级传承人李军红。自1997年起,李军红便跟随李忠贤的脚步,潜心学习脊兽制作。

  李忠贤还致力于借助其他途径传播脊兽文化。受通渭县文化馆邀请开设关于脊兽的培训课程,他精心准备,不遗余力;寒暑假学校组织学生学习脊兽的制作技艺,他倾囊相授,毫无保留。

  “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一直干下去。”这是李忠贤对脊兽的热爱,是作为家族传承人的使命,更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责任。

  “只要有活,不论大小,我都会接,希望以后我们的手艺能传承下去。”李军红对于脊兽的传承之心同样坚定不移。

  代代相传,通渭脊兽的传承之路永远有人坚守。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研究生李彤菲、俞慧;指导教师谭泽明、李昕昕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