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放映员王保胜:用光影照亮乡村星空
晚上八点半,在通渭县平襄镇温泉路小学门前的空地上,乡村“露天电影院”正在“营业”。被吸引而来的孩童围坐在距幕布几米外的地上、石墩上,大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路过的骑车少年也忍不住驻足观看。
一架放映机,一张幕布,一套音响设备,是放映员王保胜的全部工作工具。

公益电影放映现场
十六年放映见证时代变迁
月色之下,放映员王保胜与笔者谈起了自己与“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的十六年。
“2131工程”是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和国家发改委共同实施的一项农村电影工程和基层文化建设项目,旨在通过农村购买服务的方式,确保在21世纪,中国广大农村一月一村至少放映一场电影。
他坦言,国家“2131工程”让基层群众受益满满。“现在政策这么好,群众喜欢看,乡村电影会一直放下去。” 他望着银幕,感慨万千。
通渭县现有包括王保胜在内的18支放映队,每个人各有自己负责的区域。每年五六月份开始放映,持续半年,每个放映点连续放映五个晚上,每晚放映两场电影。重要节假日期间,也会有宣传放映活动。
王保胜仍然清晰记得,16年前他第一次放映的两部电影是《地雷战》和《小兵张嘎》。
如今,王保胜的放映设备早已更新换代。他笑着说:“国家给咱们换成了数字放映机,画质确实优质多了。图像清晰、干净,放映过程不卡顿,群众都喜欢看。”
一部好的电影,即使早已家喻户晓,再次放映,他和群众百姓也是百看不厌。他说:“有的片子两个多小时,却感觉时间过得很快,看好几遍也不会觉得腻。”
乡村放映的16年,王保胜的放映机实现了从胶片机向数字机的跨越,亲身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放映员成了群众知心人
多年的放映工作,已经让王保胜深深融入群众百姓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群众喜欢看什么影片,他如数家珍:“农村许多老人喜欢看秦腔,小孩子喜欢看动画片,中年人、学生就喜欢看抗战片,此外,还会放教育宣传片。”
许多群众主动来找王保胜,告诉他自己想看的片子,王保胜便认真统计下来向上汇报,再统一下载片源,最后放映给大家。
一场露天电影,将村民们聚在一起,大家唠唠家常,问问收成,聊聊电影,王保胜便也加入其中。电影结束时,也会有人主动帮王保胜收拾设备,邀他来家中吃饭。
他自豪地说,“我经常给人家放电影,跟社上的人都熟,即使过几年见了也都认识,特别热情。”
钟情于农村电影放映
据王保胜介绍,通渭县唯一的电影院近两年才建立并投入使用,相比于电影院,王保胜更钟情于露天公益电影。
“露天电影就是把大家聚在一块,一起看一场。观众都那么热情,这个感觉、这个氛围都不一样。”
一场公益电影的放映,不仅传播了文化,更支起一方社交的空间。夏夜微风之中,屏幕内是激战正酣的红军战士,屏幕外是孩童一双双炯炯的眼,和老人们闲适的谈笑声。
晚上十一点,电影画面显得格外清晰,抬头望去,这方“露天电影院”的“天花板”上,辽阔的星空与柔和的月色渐渐明晰。
“我们有规定,无论最后还有没有人看,都要放完。”王保胜站在放映机旁说。电影反射的光线打在他的脸上,映出游弋的光斑。
放映结束,王保胜关掉放映机与音箱,将幕布叠成枕头大小的长块,再一段段卸下铁杆,缠好电线与绳子,将所有东西收进后备箱中,驶着车,随夜色消失在路的尽头。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本科生吴若水、冯晓宇;指导教师谭泽明、李昕昕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4-07-30【重走西北角】电台主播何力:在FM103.3中与绵阳市民真情相伴
- 2024-07-30【重走西北角】通渭石关医疗延伸点:打通村民就医“最后一公里”
- 2024-07-30【重走西北角】“黑书记”王鹏程:“领头羊”带领润丰村奔“钱”景
- 2024-07-30【重走西北角】宁夏润丰村:续写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