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 2024重走中国西北角 >> 四川线

【重走西北角】绵阳市博物馆:富乐山下共赏历史人文瑰宝

2024-07-30 17:15 来源:中国甘肃网

  绵阳市博物馆,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富乐山西麓与芙蓉溪东岸交汇处,是“5.12”汶川地震后的重要文化重建项目。其设计灵感源自唐朝《元和郡县图志》中对绵州古城的描绘:“东据天池,西临涪水,形如北斗,卧龙伏焉。”

  7月18日上午,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中国甘肃网组织的第十四届“重走中国西北角”四川线师生参观绵阳市博物馆。沿着汉平阳府君阙模型的巍峨身影,踏过带有车辙印记的金牛道原石,踏入了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博物馆,体验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馆内琳琅满目的文物让人目不暇接,包括东汉铜摇钱树在内的五件精品文物更是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吸引了师生的目光。  

讲解现场 蔡嘉伟 摄

  西汉人体经脉漆木模型

  跟随指示牌指引,师生一行来到“绵阳历史文化陈列”展厅中央,这里矗立着一个玻璃展柜,里面静静地站立着西汉人体经脉漆木模型马。讲解员屈静介绍:“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人体医学模型之一,也是四川经脉学溯源的物证,堪称中国古代医学的一大奇迹。”

  1995年,绵阳市博物馆在双包山二号汉墓罕见地发现了这件木胎黑漆的西汉人体经脉漆模型。这件模型残高28厘米,四肢均有残缺,呈直立姿态,双手下垂,在模型黑亮的髹漆表面有19条朱砂红线,其中红线正面8条,背面5条,头部纵线5条、横线1条。

  由于该人体经脉模型与《黄帝内经·经脉篇》、长沙马王堆和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经脉佚书中的人体经脉记述相吻合,中医学史专家认为该漆俑上绘制的正是人体十二经脉的循行路径,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的针灸经脉立体模型。

  这样珍贵的人体经脉漆木模型在绵阳出土,亦非偶然。据《后汉书•郭玉传》载:“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即涪江,在今四川省境内),因号涪翁。”

  两千年前的匠人将如此复杂的人体经脉系统,精准地刻画在小小的漆木模型之上。现随着保护修复工作的完成,展厅内展示的为经修复后的完整状态的西汉人体经脉漆木模型。历经沧桑的文物,在现代科技的呵护下,能够再现其往日的辉煌。  

西汉人体经脉漆木模型 蔡嘉伟 摄

  东汉青铜摇钱树

  “人们树间摇钱打钱,地上接钱挑担,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刚一走进“绵阳摇钱树陈列”展厅,高大而华丽的青铜摇钱树便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世界上有摇钱树吗?当然有。”屈静微笑着说:“这种出土于汉魏墓葬的青铜器,因该器物上装饰大量方孔圆钱而被学术界命名为‘摇钱树’。”

  绵阳是摇钱树出土最多的地区之一,其中1990年在绵阳城郊何家山2号墓出土的摇钱树尤为著名。

  这件摇钱树座高47厘米、通高198厘米,是现存最高大、最完整的青铜摇钱树,在1996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之后同时被收录入《中国文物精华》图录,并于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成为195件不可出境展示文物中的首批一级国宝文物。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张佳鑫感叹道:“摇钱树上的诸多细节,如朱雀、西王母等古代神话传说的图案,让人感到它非常神秘。古代工匠精湛的制作技艺不仅让我们窥见了那个时代的风貌,还激发了我们对当时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探索。” 

东汉青铜摇钱树 邹乐敏 摄

  西汉漆木马阵

  到了“国之大用——绵阳汉马陈列”,映入眼帘的是壮观的“西汉漆木马阵”,屈静向兰大师生介绍:“两汉时期马的地位很高,曾有‘西汉兴衰,系于马上’的说法。”在汉代,国家拥有马的数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国的军事力量。

  绵阳市博物馆是目前国内馆藏汉马最多的博物馆之一。这批西汉漆木马于1995年在绵阳高新区永兴镇双包山二号墓中被发掘出土,并于2007年开始接受专业的脱水加固处理。它们构成了中国古墓葬中极为罕见的漆木马仪仗队伍,这些漆木马通体髹黑漆,在细节上尤为精致,如耳窍、眼睛、鼻孔、嘴唇等处均留有朱红色的装饰痕迹,这是汉代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整个漆木马阵造型生动,规模宏大,实属罕见。

  由于长期埋藏于地下,出土时漆木马被泥土紧裹,并吸收了土壤中的大量水分,因此最初只能置于水中保存。为了能让这批珍贵的文物重现于世,国家文物局特别组织了多位专家,启动了“西汉漆木器脱水保护项目”。经过长达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这批漆木马终于成功完成了脱水处理,得以向参观者展示其昔日的辉煌。

  东汉青铜马及牵马铜俑

  经过西汉漆木马阵与汉代陶马阵的巍然阵列,雄壮的东汉青铜马傲立于展柜玻璃之后,而一旁矮小的牵马铜俑,通过鲜明的体型对比,衬托出青铜马的伟岸与俊美。

  对于牵马俑设计上的矮小化处理,是为了衬托出青铜马的高大俊美故意为之。与青铜摇钱树在1990年同墓出土于绵阳市何家山2号东汉崖墓中,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并收录于国宝档案中。

  这匹青铜马是国内已知的最高的青铜马之一。该铜马双耳竖直,头顶上饰有璎珞,双眼硕大,张嘴露齿。马尾巴被梳成球形髻,是为了在奔跑的过程中保持平衡。身躯中空,体壁极薄,厚度仅有2至4毫米。四蹄设计于不同高度,一侧两蹄呈现顺拐姿态,这在汉代被视为汗血宝马的典型特征之一。兰大学子凑近展柜观察,随即惊叹道:“真的是两蹄顺拐,相当于人在同手同脚走路。”

  与这匹青铜马一同出土的牵马铜俑高约68厘米,头戴平顶冠,身着朴素衣物,身形微向前倾,右臂高举似握缰绳,左臂挂有盾牌,形象可能代表一名士兵。

  说唱陶俑

  “绵阳崖墓陈列”是常设展览的最后一个展厅。汉代崖墓中出土的陶俑种类多样,涵盖农业生产、畜禽养殖、宴饮及歌舞娱乐等多个生活场景,展厅有一个区域专门展出了一批汉代崖墓中出土的陶俑。其中,九龙山汉代崖墓群发现的东汉说唱陶俑尤为引人注目。

  据屈静介绍,该说唱俑距今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与四川省博物馆所藏的东汉击鼓说唱陶俑在风格上高度相似。

  这件说唱俑,刻画的是汉代时期说唱艺人的典型形象。该陶俑头插花系巾,上身赤裸,肚皮浑圆,臀部后翘,下身着大脚裤,裤腿下部有褶皱,仅露出脚趾部分。陶俑面带笑容,双眼圆睁,张口伸舌,耸肩缩脖,双手置于腹前,以腹做鼓,作击鼓状,仿佛正在进行说唱表演,下一秒就要响起穿越时空的鼓点,引领参观者回到那个热闹非凡的汉代舞台。

  说唱俑的出土,是汉代说唱艺人形象的生动再现,成为了说唱艺术在汉代极为盛行的证明。  

  “我印象最深的是非遗陈列馆内展出的羌族文化,尤其是北川地区的婚俗和过年习俗。”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黄韵潇说:“北川是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我期待未来有机会能亲自前往那里,亲身体会当地的风俗特色。”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邹乐敏、黄韵潇,指导老师张华、周兆瑜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