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绵阳越王楼:焕发新生 塑造文化旅游新名片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透过李白笔下越王楼的描写,依旧能感受到穿越千年时光的震撼人心。夜幕低垂时,星辰仿佛触手可及,越王楼以其不凡的高度,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成为绵阳城不可磨灭的文化地标。
7月17日的夜晚,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中国甘肃网组织的重走中国西北角的学子进行了一次非凡的夜游之旅——探访越王楼。拾级而上,篆刻着杜甫《越王楼歌》的巨大牌匾映入眼帘,随着夜色渐浓,牌匾上的字迹在柔和的灯光下更显古朴苍劲,仿佛引领着学子们穿越时空,走进了一段关于越王楼重建与复兴的辉煌历程。在导游的娓娓道来中,越王楼从历史的尘埃中涅槃重生的故事,缓缓铺陈开来。
越王楼《越王楼歌》牌匾 蔡嘉伟 摄
越王楼自唐代初建以来,历经多次毁坏与重建。唐末宋初、元朝及清乾隆年间均遭严重毁坏,仅余遗址。直至现代,绵阳市积极响应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于2001年启动了越王楼的重建项目。历经十载,主楼及其附属裙楼于2011年圆满竣工,随后在2013年,重建的越王楼正式向公众开放。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绵阳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制定了《绵阳市历史文化遗址保护条例》,进一步细化了保护措施,明确了保护责任。越王楼的重建史,不仅是一段建筑史的传奇,更是文化传承与坚持精神的生动体现。
在绵阳市政府的精心规划与推动下,一系列旨在强化文化传承的政策措施正有力实施,从资金支持到人才培养,从活动组织到宣传推广,全方位促进绵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这份对文化的尊重与珍视,不仅让越王楼焕发出新的生机,也让绵阳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与关注。
沿着精心设计的展线缓缓下行,每一层都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从第十四层开始,一幅幅文人墨客题咏越王楼的诗篇映入眼帘。越王楼以其丰富的诗文收录而闻名,共收录了包括李白、杜甫、王勃、陆游等历代诗人的154篇诗作,被誉为“一座越王楼,半部中国文学史”。据《碧水寺—越王楼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4—2035年)》,越王楼及周边区域已成为集保护、教育、旅游于一体的文化地标,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幅文人墨客题咏越王楼的诗篇,都被赋予了更加深远的意义。
兰州大学学生们听讲解员讲解越王楼相关诗文 蔡嘉伟 摄
讲解员向同学们介绍道:“越王楼即将迎来二期改造工程,将蜕变为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景区。”在绵阳市“五个一”战略引领下,越王楼重建与二期发展工程焕发新生。该战略通过明确规划、引入高质量文旅项目与营造一流环境,精准对接文化旅游趋势,丰富了越王楼的文化内涵与游客体验。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深化了“五个一”战略中“一流品质塑品牌”的理念,更让越王楼成为绵阳文化旅游的新名片。
夜幕低垂,涪江两岸被灯光照亮,光影在江面上交织。学子们在越王楼前或东方红桥头活动,被一场精彩的灯光秀深深吸引。灯光秀展现了历史与现代元素的完美融合,一侧为古建筑在灯光下的古朴轮廓,另一侧为现代都市的高楼大厦灯光。越王楼在灯光的映衬下更显壮丽,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向世人展示着绵阳城市的文化底蕴与现代风貌的和谐共生。
越王楼夜景 蔡嘉伟 摄
越王楼的重生与二期发展不仅是绵阳市文化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更是“五个一”战略模式下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这座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地标性建筑,在国家与绵阳市的共同努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绵阳乃至中国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讲述着过去与现在的故事,连接着历史与未来。
兰州大学学生们于越王楼前合影 蔡嘉伟 摄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谢芷青、张佳鑫;指导老师张华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4-07-23平庆铁路蒲河特大桥3号墩承台完成浇筑
- 2024-07-23【重走西北角】杜彪:30年唱响通渭小曲之美
- 2024-07-23转存!60条要点速览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
- 2024-07-23甘肃政法大学开展“乡村振兴·青春笃行”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