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 2024重走中国西北角 >> 定西线

【重走西北角】杜彪:30年唱响通渭小曲之美

2024-07-23 12:02 来源:中国甘肃网

杜彪生活照 李小燕 摄

  “媳妇儿子一个样,唯有女儿最疼娘……”

  这是通渭颇具特色的小曲《两亲家打架》的唱词,演绎这一曲调的是马营镇水泉湾村村民杜彪。

  不识字老汉的30载学曲路

  “我唱了大半辈子小曲,但是认不了几个字。”杜彪感慨地说道。

  因家庭的贫穷,杜彪学业未成。但在父亲的熏陶下,他对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下定决心要学好通渭小曲。

  不识字是摆在杜彪学艺路上的第一道障碍。他无法直接阅读乐谱和歌词,只能通过反复聆听录音磁带来学习。杜彪每天晚上都会用心地“背”下小曲的旋律和歌词。

  “就像背课文一样,晚上听录音磁带,第二天查看自己背会了没有。”杜彪说。他每天晚上都会准时打开录音机,然后闭上眼睛聆听,内心牢记旋律和歌词。

  “我相信勤能补拙。”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天黑之后,早早地吹了灯,我就靠着月亮投下的影子,感受着韵律,反复练习脚步。”这种刻苦努力的精神,让杜彪在通渭小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通渭小曲就用纯正方言

  杜彪反对夹杂普通话的小曲。他认为,地区曲艺应该体现出地方特色,地方方言不能丢。

  “正所谓好匠人在民间。”在杜彪看来,民间艺术也只有切实体验民间文化的人才能展示出来,方言是通渭小曲的独特标志,也是其艺术魅力的源泉。

  为了保持字正腔圆的演唱效果,杜彪不断琢磨方言的发音特点和韵律规律。在演唱时,他会特别注意每一个字的发音和语调变化,力求做到准确无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杜彪的演唱生动传神、引人入胜。

  杜彪认为,如今小曲的传承存在问题。为了让传统的小曲艺术绽放出时代新韵,他开始网络直播。“只要开播,就有很多人听我唱小曲。”

  他通过直播,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通渭小曲的独特魅力,还积极传授技艺,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新一代传承人。

  在传统技艺传承上,杜彪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技艺和经验,对徒弟们基本功的考查也从不懈怠。

  “如果徒弟唱得不好,我会反复让他练习,直至唱好为止。”杜彪认为,严格要求方能让传统技艺得以代代相传。

  通渭明星小曲班子

  杜彪说,小曲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慰藉。“几天不唱,心里就感觉痒痒的。”

  杜彪说:“每当我唱起小曲时,就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这种情感成为他坚持唱下去的动力。在杜彪的眼中,小曲就像是一位陪伴他度过无数个春夏秋冬的老朋友,见证了他的成长和变化。

  闲暇的时候,三五成群,吹拉弹唱,一个“小曲班子”就这样在杜彪的带领下组建起来。杜彪的小曲班子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戏班子,经常受邀演出。

  “碰铃一响,其他乐器相继响起,开口唱起,迈开八字步,人们纷纷驻足来看。我感到十分高兴,这是对我的一种肯定,也是对通渭小曲的肯定。”

  坚守热爱,杜彪在新时代延续着通渭小曲的新活力,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薪火相传的艺术精神。

  (作者李小燕、王晗为兰州大学2023级研究生;指导教师谭泽明、李昕昕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老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