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兰州新区上川镇:打好生态保卫战 绘就绿色新画卷
兰州新区上川镇,原本一片纯黄的天地间,却挺立着3万亩绿树,星星点点的翠,格外醒目,这样的变化发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2022年启动的北部生态林建设项目,复绿了荒芜的土地、澄澈了兰州的天空、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跑出了生态保卫战“加速度”。
5月10日,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采访小组走访了新区五联村、上古山村等地,实地见证了这场捍卫生态的绿色保卫战。
“当地人不种树,种了也不活”
采访小组沿着341国道一路北上,夏初之际,沿途的大部分地方绿色还不明显,远处林区内正在工作的护林员们衣着保暖。
“以前,村里人从不种树,因为种了也不活。我们这里自然条件恶劣,种下去的树没几天就死了。”上川镇上古山村村民王力告诉采访小组,当时村子的生态环境十分糟糕,风沙多、土质差、干旱严重、气候寒冷,周围都是裸露着的荒山和石头,就连杂草都没有几根。一年四季风沙肆虐,每到春天,风沙更是吹得让人睁不开眼。
风沙大,是植树造林工程面临的首要难题。上川镇位于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的过度地带,处于风口地区,3-4级大风如同家常便饭,5-6级大风也屡见不鲜。
“夜晚一场大风吹过,前一天新种的树苗被刮得东倒西歪,有的甚至被连根拔起。”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林草科工程师任刚向采访小组描述,“大风会加速树木表皮的水分流失,这更加影响树苗的存活率。”
其次是缺水。上川镇地处秦王川盆地,常年干旱少雨,年降雨量不足200mm。“你看,这里的土都是红沙土。”任刚弯腰随手抓起一把,干燥、松散的红沙土养分不足,储水能力不强,植物生长基础条件差。
上世纪90年代引大入秦工程完成后,大通河的水开始源源不断的流经上川镇,近8个村的村民才解决了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和林业用水等问题,植树造林工作才有了最基本的保障。
“气温低是我们面临的第三个难题,受海拔高度影响,上川镇的平均气温比兰州市区低9-10度,兰州市区绿树成荫的时候,我们这的树才开始抽芽。”户外,大风呼呼地吹着,任刚用力裹了裹衣服,“常年的低温天气不仅延缓树苗的生长速度,对于后期管护也造成很大困难。”
“科学战术”逆转生态
“如此恶劣的条件,最开始很多专家,包括我自己,都觉得树苗存活率最多不超过一半。但是没想到这些树都顽强地活下来了,存活率甚至超过90%。”望着远方迎风站立的树苗,任刚舒了口气。
短短两年时间,造林队交出了一张亮眼的绿色答卷,他们究竟有啥窍门呢?
“过去是一人、一铁锹、一架子车的传统造林方式,现在我们采用的则是规模化、工程化的植树造林方式。”任刚说,与传统意义上的造林相比,工程化造林具备科学性、规模化等特点,包括前期选种育苗到土壤改良再到栽种管护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设计和规划,避免了所选树种与环境不匹配、成活率、保存率低等问题,因此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肉眼可见的绿化成果。
在选种方面,造林队采用边试边种的模式,因地制宜,最终选取了成活率较高的河北杨、杏树、梨树、山楂、旱柳等树种,进行大面积种植。同时,为了能够更快树苗成林,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选择的都是5公分左右的树苗,还会给新种植的树苗搭建三角支架,增强抗风能力。
种植过程中,造林队用大型机械将丘陵坡地修整成台式或者波浪式断面的田地。对于不具备大面积修整条件的土地,采用更简易的鱼鳞坑修整模式,在山坡上挖掘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增加土壤蓄水量的同时,还可以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及时栽种和悉心管护也是提升树苗存活率的重要保证。“我们这里风大气候寒冷,树苗运到后一定要及时栽种”,兰州新区农业投资集团生态产业发展科技公司技术员卫新辉说,“树苗一到,我就得带着上千人的管护队在最快时间内种下去,工作时间完全不固定,白天管护,凌晨种树也是常有的事。”
“造林三分靠种、七分靠管,种下去管护跟不上,就会出现造林不见林的问题。”卫新辉坦言,“为避免发生盲目上规模,种了没人管的情况,我们将林区划分为若干地块,配备管护员,将管护责任落实到人。”
“3000亩的树林,需要在一周内巡视完。”正在林地里巡视的护林员苟世显向采访小组介绍,“从早上6:30出门巡山,一直到晚上8:00结束,每天至少要走三四万步。”巡山已经成为他每天必做的功课,他每天都会检查负责区域内的树苗长势,观察统计病虫害,还要制止村民放羊啃食苗木。“树苗就像我的孩子一样,看着他们茁壮成长,我打心底里感到高兴。”苟世显站在一棵树前,轻轻抚摸着树干说。
新区小气候明显改善
生态储备林的建设,极大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我在上古山村生活了半辈子了,直到前几年,政府开始下大力气进行环境整治,大面积植树造林,村里环境真的有了明显改善。”村民王力指着远处的山坡上的树林兴奋地说道,“因为种了树,风沙小了,雨水多了,整个大气候都变了。”
作为新区的北部屏障,生态储备林对新区的小气候产生了深远影响。2023年,新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了297天,优良天数比率82.5%,较2022年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值6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6%。
“储备林既要有生态价值,又要有经济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打好生态守护的持久战。”任刚说,“我们在建设储备林的同时,还积极推行‘储备林+’发展模式,盘活林草资源,促进价值转化,以实现‘借绿生金’。”目前,这片造林区域开发黄芩、黄芪、甘草等林下中药材种植试验田200亩,林下资源优势互补、循环相生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通过植树造林,改善了上川镇的生态环境,推动了周边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
(作者姚智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研究生。指导教师冯诚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侯巍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 2024-07-01金塔:招商引资“链”动产业振兴
- 2024-07-01华亭:乡村蝶变美如画
- 2024-07-01高台:壮大蔬菜产业 赋能乡村振兴
- 2024-07-01山丹:杏儿盈枝 “丰”景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