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 2024重走中国西北角 >> 兰州新区线

【重走西北角】兰州新区秦川园区:一粒金种子 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2024-07-05 08:39 来源:中国甘肃网

  “扯在手里千条线,下在锅里团团转,捞在碗里莲花瓣,吃进嘴里嚼不断”,明清时期作为皇家贡品的“和尚头”小麦,历经多年种植,如今已成为兰州新区秦川园区特色农产品。5月15日,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采访小组走进秦川园区上川镇甘露池村,实地探访“和尚头”小麦生产、种植基地,倾听“和尚头”小麦在乡村振兴路上的致富故事。

  “和尚头”没有麦芒,不浇水、不施肥、靠天吃饭。但其种植也有许多难题:西北地区耕地资源相对稀缺,且“和尚头”小麦因其独特的品种特性而产量较低,加之旱砂地种植技术的操作难度较高,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其规模化种植的可能性。

  如今,依托优良土地、丰富水资源和现代农业技术,“和尚头”小麦种植走上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2022年以来,上川镇探索“政府+国企+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致富路。政府出台支持政策、搭建平台,企业提供技术和生产设备,合作社和农民帮忙出力,“和尚头”面国有企业分一碗、村集体分一碗、老百姓也分一碗,成为地道又实惠的“大锅面”,也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村民增收的“致富面”。

播种后12天的小麦地。(陈志浩 摄)

  新老砂地出芽率不同,需要种子数量也不同。新砂地每亩需要12斤小麦种子,老砂地则每亩需要16至20斤。小麦播种后生长期6个月,种子费加机耕费、人工费等每亩成本200元左右,最终收成可达每亩100公斤左右。

燕尾犁。(陈志浩 摄)

  为旱砂地耕种设计的燕尾犁犁铧长25厘米,犁尖在下方且长20厘米,翻地时可保证覆盖在土壤表面的5厘米沙砾层不被扰动,保持旱砂地结构状态。

甘露池村生产基地的农业器械。(陈志浩 摄)

  甘露池合作社去年购买大型农机具18台套,2022年兰州新区托管前村集体收入为9万元,2023年收入增长至60多万元,2024年预计突破100万元。

兰州新区三鑫源农牧产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标语。(陈志浩 摄)

  2023年秦川园区“和尚头”小麦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2024年仅甘露池合作社就种了1万多亩。随着撂荒地治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高效推进,新区粮食种植面积持续扩大。

生产车间负责人王兴河介绍改进后的磨粉机。(陈志浩 摄)

  王兴河将磨轮从56个减少至24个,同时将工作轮减小,使其接近传统石磨的效果,从而保持了面粉的原生态性质。

生产车间的磨粉机。(陈志浩 摄)

  8台磨粉机全部开动工作,24小时可生产面粉6万斤。

车间面粉产品“川砂滩和尚头面粉”。(陈志浩 摄)

  这种包装的“川砂滩和尚头面粉”,规格为每袋5公斤,市场售价108元。

三鑫源农牧产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面条加工设备。(陈志浩 摄)

  三鑫源农牧产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初步形成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

“和尚头”把子面(陈志浩 摄)

  “和尚头”把子面是逢年过节做臊子面、长寿面、浆水面的首选,久煮不烂、劲道弹牙,可煮20分钟不烂。营养丰富,粗蛋白质含量16.02%,高出其他品种小麦2—4个百分点。目前“和尚头”小麦产量有限,市场供不应求,往往一经上市就被抢购一空。

  (作者陈志浩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冯诚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侯巍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