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万千气象看甘肃丨相约庆城:凤凰城里寻岐伯 《黄帝内经》美名传

2024-06-21 15:19 来源: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庆阳庆城是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从周人先祖不窋筑城,4000多年来一直有人居住。

  6月21日,“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网络名人甘肃行活动走进岐黄故里庆城,寻访岐伯足迹,探究中医养生文化。

  “庆阳亦是先王地,城对东山不窋坟。”明朝著名文学家李梦阳的诗句写出了周人先祖不窋,而这里的城就是周人筑城而居的庆城。

  庆城四面环山、两水绕城,环江、柔远河环绕着黄土高台,两河相汇形成的马莲河在黄土高原上流淌不息。站在高处俯瞰宛如展翅高飞的凤凰,所以又被誉为凤凰城。

  历史穿越数千年,有的古城在岁月长河里淹没,有的古城在兴衰交替中轮回。而庆城古城在4000多年的时光里一直有人居住,是繁华的人间烟火,延续着黄土高原的文明,孕育了灿烂的民俗文化,成为人们至今都能看到,一直活着的古城。

  在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有华夏中医始祖岐伯。

  相传,岐伯出生在庆城县葛崾岘乡的青龙嘴。岐伯少而神灵,长而博识,厚道谦恭,睿智超群。成人后,立志悬壶济世,解救民间疾苦。他长途跋涉,先后跟随广成子等学习医术。他白天识药、尝药性,晚间学习养生之道,掌握阴阳四时运气之理、经络医术疗疾之法。数年之后,岐伯的医学理论和临症技术精湛,治病无不奇验。

  后来黄帝在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时,广成子向黄帝推举了岐伯。黄帝亲自考察,论医问政,见岐伯聪颖惠敏,学识渊博,便拜岐伯为师。

  岐伯岐黄论医,诞生了闻名世界的《黄帝内经》蓝本、奠定了中华医学理论基础。使庆阳成为中华医学的发源地。

  作为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在中医发展中的作用堪称为基石。

  《黄帝内经》分为《灵柩》和《素问》两部分,如今仍在流传的《素问》不少都是黄帝询问,岐伯作答,进而阐述医学理论,而回答黄帝问题的岐伯,被后世尊为华夏中医始祖。

  如今,岐黄故里已经成为庆阳的5张城市名牌之一,跟随华夏中医始祖走进庆阳,巍巍子午岭是天然的中医药宝库,梁峁沟壑的黄土高原是中药材良好的生态家园。目前,庆阳市有中药材527种,占甘肃中药材资源的34.5%。

  庆阳市岐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安定祥表示,岐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以《黄帝内经》为标志的岐黄中医药文化的形成,不仅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庆阳是医祖岐伯故里,也是岐黄中医药文化发祥地。2013年,庆城县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确定为国家级中医师承基地。创建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旨在纪念医祖岐伯,为展现岐黄中医药文化魅力和推介岐黄中医药文化成果提供交流窗口。

  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副馆长付玮表示,作为一名岐黄故里的中医人,他们有责任将中医药文化传承好,让更多老百姓通过中医治疗和养生获得健康。

  作为针灸领域的专家,付玮也通过不断研读感悟《黄帝内经》来获得灵感,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

  付玮说,岐黄故里针灸文化在世界范围受到广泛认可,特别就针灸治疗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力。庆阳是岐黄故里,发展中医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用好养生文化,突出中医特色大有可为,他将继续钻研针灸治疗,在岐黄故里传承保护好中医药文化,为岐黄故里中医药发展增砖添瓦。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