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评论

【黄河时评】让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2024-06-12 09:01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兰 宇

  6月10日上午,甘肃省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展销主会场系列活动暨第十九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在庆阳市开幕。节会期间,庆阳香包、剪纸、皮影,兰州太平鼓、刻葫芦,平凉面塑、蓝染……各地非遗集体登场,在端午佳节为大众带来了一场艺术盛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传统非遗技艺主要靠手传心授,大多局限于非遗传承人之手,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传承方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客观现实,甚至由于传承人的逝去而濒于消亡。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吸引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队伍,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让非遗传承后继有人,关键在于让更多人爱上非遗文化。近年来,甘肃深入挖掘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当代价值,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载体,大力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并积极发挥非遗研培院校资源优势,组织举办各类非遗传承人研修研培班,成功带动很多年轻人主动学习非遗技能,并且探索出不少新的创意和技法,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发掘了新的力量。面向未来,社会各界要进一步形成合力,充分营造重视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推动非遗技艺相关工作成为大众化的创业项目,从而催生更多“泛传承人”式的从业者,让每个人都成为非遗“年轻化”的探索者和见证者。

  非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一代代中华儿女在辛勤劳动中创造出来、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不断加强非遗人才培养,让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必将使多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