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甘肃·多彩非遗】从历史中走来的嘉峪关民间小调
胡 杨
在嘉峪关的文化史上,有一道滋润灵魂的声音响彻大地和天空,那就是嘉峪关民间小调。
出自这片粗粝的土地,源自祖祖辈辈乡民们的真挚情感,一曲曲小调,唱出了时光的流逝、人生的哲理以及生生不息的情感。很久以前,我就听过一首嘉峪关民间小调,名字叫《拉骆驼》,歌词大意是:姐儿呀房中做鞋活,门前又把个“链子”过,急忙忙收拾过,哎咳吆,急忙忙收拾过。骆驼啊,过了大半夜,怎么不见情郎过?莫非他躲避我,哎咳吆,莫非他躲避我?
嘉峪关一带历来是军事重镇,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以后的大规模夯筑,使这里“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雄伟壮丽,名扬四海。这里又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各族人民的经济交往络绎不绝。长城沿线,茶马互市勃兴,缔造了风和景明、物阜民丰的繁荣景象。
这首《拉骆驼》的小调就反映了那段历史。驼队穿梭往来,运送货物,那个在闺房里做鞋的女子,手里做着鞋,耳朵却认真地听着驼铃声。骆驼一链子一链子过去,就是没有一匹停下来,她的情哥哥是不是把她忘了?曲调中散发的相思之情,使人一下子就置身于那样一个月色如银的夜晚,痴情的女子望眼欲穿。由此看来,小调是历史的插曲,是人们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我国的民间小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诗经》中《风》的篇章已经孕育了这一体裁的雏形。汉代的相和歌是用丝竹伴奏的歌唱形式,可以说是小调的源头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子夜四时歌》《从军五更转》《折杨柳枝歌》等时序体的乐府民歌,从中可以看到后世流传较广的几种传统小调,如四季、五更、十二月的体式结构原则。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壁画中就有很多奏乐唱和的画面,这也说明嘉峪关一带自古就是小调的传承之地。
嘉峪关市文化馆坚持不懈开展乡村文化田野调查,尤其对嘉峪关民间小调的传承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嘉峪关民间小调》是在20世纪80年代编印的《中国民间曲艺音乐集成——甘肃卷》嘉峪关资料本的基础上精选而来。嘉峪关市文化馆的专业人员在继承、借鉴、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尽力保留了嘉峪关小调的原汁原味,为当地传统音乐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嘉峪关民间小调》一书中的嘉峪关民间小调,大都属于以唱为主的清音小曲,也有一部分是有说有唱,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叙述故事、反映社会生活。当地群众从不把“民歌小调”称为“民歌”,而统称为“小曲子”,因为它确确实实是由民歌小调演变或受戏曲影响形成。像《回娘家》《分家》这类曲目,显然是从民歌小调演变而来,曲调只有几小节,而唱词竟多达三五十段,虽然还未形成主人公,但故事情节还是比较完整的。又如《朱买臣休妻》《张连卖布》无疑是受戏曲的影响,不但有了完整的故事情节,还勾画出了单线条的人物形象。
这些由当地人民创造出来的、独特的、具有生活情趣的“小曲子”,是值得重视的艺术珍品。
- 2024-05-10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评估结果公示 甘肃省6家博物馆入选
- 2024-05-08【甘快看】穿越千年的“中国微笑”
- 2024-05-09甘肃“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6月举行
- 2024-05-08河州的“花儿”和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