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康县: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幸福满满

2024-04-30 11:13 来源:中国甘肃网

  “今天是我的大日子、喜日子,终于入住集中安置点的新家了。如果不是国家的好政策,这一幕我都不敢想啊。也多亏了当时多次劝导我的镇村干部们,现在搬到新家,抬脚就是产业园、学校、卫生院,住房就业都有了保障。”坐在康县三河坝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区精心装修的楼房里,今年51岁的张守礼见到笔者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张守礼之前住在该镇大湾村树林社。据了解,截止目前,该镇已有76户群众享受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彻底告别了危旧隐患房,过上了幸福的美好生活。

  “我们三河坝镇位于康县南部山区,高山峡谷、层峦叠障、雨量充沛,复杂的地形地貌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导致我镇成为滑坡、泥石流、暴洪等地质灾害多发的隐患区,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势在必行。”康县三河坝镇党委书记万玉宁说。

  搬得出,“安居”有保障

  俗话说,“思想一变天地宽”“人一挪一活”。2023年,为了让家住“地质灾害隐患区”的群众早日搬迁到安全居住区,康县三河坝镇全镇上下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全体干部拧成一股绳,和群众打成一片,定目标、定时间、定责任,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多工种交叉施工,于去年11月底完成了集中安置点楼房主体和水电、排污等配套附属设施建设,达到入住标准和要求;今年年初又完善了小区道路硬化、人行道铺装及小区亮化绿化等工程。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工作,使得“故土难离”的乡亲们搬到了新的居住区,开启了城镇化的生活模式。

  “群众的思想工作真正不好做,明知自己住得地方不安全,集中搬迁居住是好事,对自己很有利,但就是有种种顾虑,行动起来很难很难。”分管搬迁工作的三河坝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冯万田如是说,“经过我们三番五次登门走访,从居住条件、孩子上学、医疗卫生等方方面面入手,不厌其烦地讲道理、说实惠,乡亲们才陆陆续续开始同意搬迁。”

  冯万田说,“就以张守礼为例,刚开始总是多种借口,认为一个人过日子,咋过都是过。当我们第三次上门劝说时,还担心欠账。前几天搬进新家后,笑容常挂在脸上。”

  像张守礼一样的人民群众,在政府工作人员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一套80多平米的住房,装修好自己才现花5万多元。住上宽敞温馨的楼房后,乡亲们心里顿时敞亮了,搞产业有了动力,精神面貌也是焕然一新。康县三河坝镇按照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部署要求,遵循“统筹安排、应搬尽搬、分期分批、科学有序”的原则,先后多次召开党委会、地灾搬迁专题会和镇村干部会,建立包抓机制,成立工作组,组建工作专班,落实镇、村、社、户四级网格管理,帮助群众算好“安全账”“经济账”和“长远账”,精准确定搬迁对象,在充分考虑发展实际和搬迁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全面做到应般尽搬、应搬早搬。

  稳得住,“乐业”有依托

  搬迁是手段,致富是目的。对乡亲们来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环境的改变,更给村民带来了安居乐业后的蓬勃发展。

  “做梦都没想到,党的政策这么好,不县鲜意浓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天麻初加工和精深研发,去年仅鲜天麻就销售了120吨,并加工天麻200多吨,产值突破1但有新房住,政府还给我们每户补助了10万元,并鼓励我们到隔壁的产业园区务工、学技术、发展产业。”正在装修新房的柳富贵(原本住在三河坝镇马家山村)高兴地说。位于三河坝镇产业园区的康000万元。

  “我们公司是三河坝镇党委、政府引进的,其主要目的就是让老百姓种植的天麻能买上好价钱,我们也能从中获得一定的利润,以此实现双赢。”该公司总经理张利军说,“在公司用人方面,镇上还叮嘱我们要优先聘用搬迁户。粗略地计算了一下,去年多半年时间我们公司就支出劳务工资30多万元。”

  同样在产业园区落户的康县宁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发展天麻育种、白芨、淫羊藿育苗等。据该公司负责人郭睿介绍,他们公司去年支出的劳务工资大概在13万元以上,前去务工的大都是刚刚搬迁来的新住户。“搬得出”就要“稳得住”,“稳”的关键是有产业、有发展。“乡亲们安居后就要谋划‘乐业’。我们镇重点围绕建设‘园区里的安置点’这一目标,修建2栋54套安置房和240平方米的党群活动中心,并依托镇上的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园和入驻园区的康县鲜意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陇南双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四家龙头企业,创新‘园区﹢企业﹢搬迁户’就业帮扶模式,各企业提供的120个就业岗位能吸纳150名务工人员,很好地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万玉宁说。

  住有所居,乐其所业。康县三河坝镇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采取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方式“下山入镇”,乡亲们搭乘生态搬迁的幸福“列车”,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有业就”的幸福目标。

  能致富,日子有奔头

  生态资源禀赋厚重,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康县三河坝镇结合安置区“园区﹢企业﹢搬迁户”的有利条件,摸清群众的特长技能,着力发展特优产业,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

  “我还是想继续发展天麻产业。”“我想跟上郭总学习白芨育苗。”“从小就会种植木耳,我想在产业园区发展发展。”“我会木匠、瓦工,想开个简易的装潢门店。”……安置区的群众都有自己的打算,都想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

  该镇以“五美康县”建设和“三个共同”促振兴机制创新为抓手,以“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旅则旅”的原则发展特色优质产业,形成了科技特派技术支撑,企业、合作社具体经营的三级网格管理机制,逐渐发展成了以天麻为龙头的特色产业集群。据万玉宁介绍,截至目前,天麻育种、种植、加工、多元化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已然形成,年产量已达到200万斤,总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

  “在搬迁安置区,我们就是要鼓励乡亲们在产业园区就近务工的同时,引导激励有能力、有技术的老百姓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帮助搬迁群众发展起来,富起来。”万玉宁说。

  万玉宁说,“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更要紧盯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以拆旧复垦为抓手,以能致富为目标,以稳增收为重点,以能融入、生活好为落脚点,依托产业园区、三河坝互助幸福院、幸福驿站,做实做细做足搬迁‘后半篇’文章,创新推动‘产业+劳务+入股+分红’的增收模式,积极鼓励和吸纳搬迁群众参与园区和安置点建设,满足搬迁群众多元化需求,持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搬迁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搬迁,更是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康县三河坝镇在全力发展特优产业的同时,把“富口袋”和“富脑袋”有机结合,“塑形”和“铸魂”同步推进。该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为抓手,强化农村群众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面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采访中,遇到了柳富贵嫁到外地的女儿柳彩琴,她笑着告诉记者,搬迁安置区上学、就医、就业太方便了,而且环境还特别好,打算和老公搬回来居住,脚踏实地谋求发展追寻幸福。

  通讯员 焦杨红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