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三农

兰州:金融加持 好钢用在刀刃上

2024-03-27 09:03 来源:兰州日报

  原标题:金融加持 好钢用在刀刃上

  眼下,兰州已进入春耕、春管的重要时期。在广袤的大地上,传统耕作与现代耕作技术相结合,粮食作物的春播和高原夏菜的育苗等农事活动有序开展,绘就了一幅幅五彩春耕图。

  “目前我们榆中大部分是大棚育苗、大田种菜,既保证了出苗率,也缩短了蔬菜生长时间,头茬菜能在端午节前后上市,保证市场供给。”正在田地里耱地的金崖镇菜农金玉科开心地说,春节没有闲着,一家人全力做好种菜前的各项准备,期盼今年能有个丰收的年成。

  丰收的真谛,不仅是农业产量增加,也意味着农民收入增加。

  抱团发展 农事进入新时代

  3月12日,榆中宏发农机专业合作社对小麦播种机进行了播前调试保养,对播种下籽量、播种深度作出技术指导,保证春播质量,为夏粮丰收打好基础。

  “合作社在成立之初只有5户农民,劳动力也只有4个人,在春耕中,要通过邻居相帮、零工相助才能完成。最近几年来,种植中药材的面积不断扩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农民下地干活仅靠个人,根本体现不出效率。”榆中啣山红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玉鹏告诉记者,现在这种互助式的劳动模式已经成了农事生产的最佳模式。

  如今,随着科技、智能的注入,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抱团”发展的新时代。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以农民为主体,具有合作互助、管理民主等特点,帮助农户克服势单力薄、分散经营的不足,解决农业生产中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划算的事情,让小农户“抱团发展”共闯大市场。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当前全市农业生产中,通过抱团发展、强弱搭配,依托区域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采取“产业联盟+村集体”模式,构建龙头带动、产业互动格局。如榆中县成立了高原夏菜、中药材、百合、马铃薯等九大产业联盟,把61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纳入联盟,村集体共投入3100万元,村均收入达到9.1万元。红古区北山村通过党建引领、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农民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入股参与,多方筹措500万元,建成“寿光模式”日光温室26座,盈利分红31万元,实现了头年建设、次年盈利分红的目标。永登县苦水镇以“产权制度改革+玫瑰+文化旅游”为模式,发展玫瑰种植、非遗展演和丹霞旅游等产业,全镇12个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到 5 万元以上,较改革前增长了92%。

  金融助力 春耕插上“金翅膀”

  “叔,这个小额信贷,是省上为建档立卡脱贫人口提供种养殖发展的一项惠民政策,五年过渡期内,5万元以内财政全额贴息,安全可靠,可以放心申请。”3月13日,榆中县甘草店镇钱家坪村支部书记杨海萍给村民细心地讲解。短短一周时间里,全镇摸底35户贷款户,贷款金额为175万元,目前已发放贷款7户35万元,其余户银行正在入户核实了解。

  大地回暖,农事伊始。我市金融机构将支持春耕备耕作为重要工作,立足区域农业生产特点,优先配置信贷资金、优惠政策、人力资源等,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为春耕备耕注入金融“活水”,全力保障春季农业生产金融需求。

  “张经理,你看看我这棚里的芹菜,品质非常好。”清水驿乡王家湾村菜农小王高兴地带着前来回访的客户经理走进大棚。只看见整齐划一的育苗盘里,一株株鲜嫩的幼苗伴着阳光长得正旺。

  今年,小王紧抓市场需求,扩大生产的念头愈发强烈,但苦于手里没有资金。正当发愁之际,农行榆中县支行行长杨海明携手榆中县政府金融主任魏宏龄来到王家湾村,现场为小王等5位蔬菜种植大户发放了贷款。

  兰州基业长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经营种子培育、蔬菜种植的农业公司,年初因芹菜育苗出现资金短缺,榆中农合银行以高效服务为其提供500万元信贷支持,极大地支持了其芹菜青苗的繁育。

  据了解,榆中县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春耕备耕力度,结合银行行长进民企早春行活动,推出“乡村振兴畜禽贷”“兴陇合作贷”“富民产业贷”“农易贷”“政采e贷”“小微快贷”“兴陇快贷”“农微快贷”“兴陇电易融”等特色信贷产品,共发放贷款11.8亿元,为“三农”、小微企业提供普惠性融资支持和服务。

  保险兜底 产业发展底气足

  近日,城关区农业综合保障服务中心配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对该区开花类作物苹果、桃投保情况进行了现场核验。在伏龙坪街道卓家沟村,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按照核查流程对作物投保标的进行了现场核验,完成验标后由投保农户在投保单上签字确认,并提供身份证、土地承包合同等承保资料。在核验过程中,就农户关注的受灾农业保险怎么赔付等问题,工作人员从受损后及时电话报案,核定受损原因、受灾面积及损失比例等方面进行了耐心解释。目前,已完成苹果保险14.8亩,桃保险9.5亩。

  记者在榆中县采访时了解到,该县今年计划开办农业保险品种16个,年度计划总保费5066.8万元,其中财政补贴资金4226.8万元、农户自筹资金840万元,计划承保农户2.8万户,其中脱贫户0.78万户。目前正在有序进行。

  “通过财政保费补贴政策,进一步建立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增强农户抵御自然灾害、重大病害风险能力,防范因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造成农户种养产业财产损失,建立全市种养产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户特别是脱贫户通过种养产业稳步增收。”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市农业农村局联合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引导各保险企业加强对种植大户的支持和特定产品服务。

  紧扣特色 增效跻身大市场

  地绵万里尽春耕。3月10日,红古区花庄镇王家庄村,村民祁世全正在进行田间管理,拿着铁锨将土压在地膜两边。他说:“我们红古历来就有兰州市‘菜篮子’的美称,今年种了12亩红笋,目前全部种植完成,期待今年有个好收成。”

  近日,记者走进榆中县金崖镇齐家坪村的蔬菜大棚,绿油油的芹菜苗,西兰花长势旺盛,菜农岳双庭正在进行芹菜育苗,清理漂盘、装基质、播种、摆盘……一排排装满基质的苗盘整齐摆放在地上,为后期蔬菜种植做好充分准备。

  岳双庭说:“去年种植芹菜的收益效果很不错,再加上政府提供的免费育苗技术支持,今年一共培育了4500多盘芹菜苗,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移栽了,打算出售一部分,自己种植一部分,预计今年收益也比较乐观。”

  高原夏菜产业既是我市的特色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无论是农民个体,还是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每年春耕下种后,就期待着风调雨顺,渴盼着有个好的市场行情。

  谷贱伤农,丰收不一定增收。百合是兰州响当当的特产,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农民们记忆犹新,过去的多个年景,因特殊原因,兰州百合遭遇外销停滞的困局;高原夏菜按单个品种来说,更是多次遇到价低滞销,倾倒放弃的现象。

  我国不少农产品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竞争现象,目前相当多的地方还是大路货多,精品和优质特色产品少;农业产业链条短,加工跟不上,产品附加值和效益偏低;有的地方虽然有优质特色农产品,但“养在深闺人未识”,一般消费者都不知道,更谈不上购买。加之,季节性集中上市和阶段性价格下行,导致农民时常面临“增产不增收”的窘境。

  “以前我们大多走批发市场,市场行情决定着农产品实时价格,无法保证农民有好的收入,现在通过定点销售,直接面向配送中心或加工企业。少了中间环节、节约出了市场成本。”记者采访时,榆中县高原夏菜产业联盟负责人谈应勇介绍,为促进兰州高原夏菜提质增效,保障农民增收,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早在2018年,康源公司就联合43家蔬菜产销企业成立了榆中县高原夏菜产业化联盟。

  据介绍,在产业化联盟带动下,各蔬菜种植、外销企业和技术单位展开合作,实现信息共享、错茬种植,推行标准化种植,通过直供市场减少中间销售环节,逐步实现兰州高原夏菜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不断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目前,兰州已创建1个高原夏菜国际级产业园、2个省级产业园、40多个省市级标准化生产基地,带动高原夏菜年产蔬菜215.06万吨,外销量达到60%以上。

  既要丰收还要增收。今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从提升种子种苗品质到保障春耕入手,分解细化春播计划、及时调运储备农资、持续推广旱作农业、推动农技服务到田到户,多措并举打好春耕备耕生产第一仗。同时,各经营主体深度谋划、多举措准备,从精耕细作到产品深加工,从打造“甘味”特色产品到农产品深加工,再到包装外销延长产业链,可以说实现了严控品质逐步扩种、紧抓特色打开市场、提质增效的绿色发展。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贵智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