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小陇热线 >> 便民服务

麻辣烫不仅是舌尖故事 也是兰州人的味蕾往事 你的回忆是否也热辣滚烫?

2024-03-21 09:42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原标题:麻辣烫不仅是舌尖故事 也是兰州人的味蕾往事

  “甘肃天水麻辣烫”近日频登各大网站热搜榜,网友纷纷点赞并喊话:“建议全国推广!”在甘肃省会城市兰州,麻辣烫早已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在点评网站搜索“麻辣烫”三个关键词,本地共有约11583个结果,点开地图发现,大大小小的麻辣烫店遍布兰州市的各个大街小巷。这道美食早已融入了兰州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麻辣烫的吃法也五花八门:称斤麻辣烫、火锅麻辣烫、碗装麻辣烫、砂锅麻辣烫、串签麻辣烫……随着这波热度让它火遍全国,不少人也在朋友圈分享了自己对于麻辣烫的回忆。对于不同年代的人来说,麻辣烫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50后

  老式麻辣烫以粉为主

  贾奶奶家住南河新村小区,年过七旬的她,对美食的喜爱丝毫不逊于年轻人。哪怕是现在,她也经常吃兰州麻辣烫。

  2000年,贾奶奶还住在五泉南路。“五泉下广场有一家开了很久的麻辣烫夫妻店,都是四川人。”贾奶奶说,那时候,一些经营麻辣烫的老板有了自己小小的门面,可以遮风挡雨。“虽然装修很简陋,里面黑洞洞的,但是要比路边随意支起的摊子强很多,街边售卖如果遇到下雨下雪的天气,只能收摊。”贾奶奶说,当时的菜品比较单一,大部分以土豆、粉条为主,“卖的粉条都是宽粉,还没有韭叶粉、红薯粉或者细粉。”而菜品为了保鲜,保留最好的口感,老板都是用竹签子穿好放在一个装满水的大桶里,想吃啥就拿啥,价格也是一串几毛钱,口味也比较单一。

  60后

  吃麻辣烫的多数是女士

  今年59岁的孙女士,喜欢吃辣、味道香浓的食物。其中,最吸引她的要数麻辣烫了。说起对麻辣烫的情怀,要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那时候的孙女士20岁出头,在七里河区建兰路上班。有一天,她路过当时的建兰路工商银行门口,看到了一家街边摊,没有招牌,就是一口铝锅,锅里热气腾腾,锅旁边放着一个类似于烧烤架的玻璃柜,里面是各种各样的菜品。锅边围了很多人,凑近打听才知道,这是街边麻辣烫。几个人要几串菜,坐在低矮的凳子上,一张桌子,一个盆,大家围在一起吃麻辣烫。在孙女士的记忆中,以前吃麻辣烫的人主要是女士,男士都不会进来,因为觉得不好意思。“总能在大街上看到这样一道风景——男士拎包等在门口,女士在店内吃麻辣烫。”

  在孙女士心中,90年代兰州的麻辣烫,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它不仅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需求,更在无形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品尝麻辣烫的过程中,人们可以交流感情,分享生活的点滴,让美食成为一种情感的纽带。

  70后

  谁这么能吃,一次整十几个菜?

  作为一名70后,西北师范大学的来鑫华,在朋友圈分享了自己记忆中关于麻辣烫的往事。三十年前,他在西北师大数学系入学报到后,和同学们去培黎广场吃刀削面,面馆门口也是卖麻辣烫的。不一会儿,胖嘟嘟的四川老板娘就会进来大声吆喝:“哪个的八个菜?”“哪个的十个菜?”“哪个的十二个菜?”……刚从甘南农牧区来的他,听得一头雾水,心里直犯嘀咕:“就这么大个面馆,还卖炒菜?谁这么能吃,居然一次整上十几个菜?”后来通过观察,来鑫华才明白,店家说的“几个”的量词指的是麻辣烫里串菜的数量。

  80后

  吃着麻辣烫聊着港片

  对于80后的王女士来说,和朋友在麻辣烫店内,点一碗麻辣粉,吃着烫菜,聊着港片里的明星,这是儿时的回忆,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那时的王女士,每次大学周末放假后,便来到家附近的麻辣烫店熟络地打着招呼:“老板,要一碗麻辣粉,我再点一些菜。”说完,就和几个好闺蜜坐在一起开始聊电视剧、电影情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片流入内地,《古惑仔》《英雄本色》曾让当时的年轻人过了把眼瘾,再加上不停放进嘴里的美食,形成了感官的双重享受,让后来再吃到麻辣烫的王女士,频频回忆起那个年代的种种经历。

  “油麦菜绿莹莹的,吃到嘴里清香去腻,大家在八卦明星的长相、身高,希望自己以后能找一个帅气的男朋友。”王女士笑着说,“现在兰州的麻辣烫店面有些装修带着回忆风格,比如老式电视机、游戏机、搪瓷杯等,不光味道有了更多的变化,看着环境也把我们带入了年少时的回忆,让人感到惊喜的同时,又让我们多了份对80年代一起吃麻辣烫朋友的想念。”

  90后

  第一次吃麻辣烫是来自“妈妈的爱”

  “老板,多放辣,多放麻!”一碗麻辣烫勾起90后苏女士学生时代的记忆。

  第一次吃到麻辣烫是在初中的时候,当时妈妈说带她去吃麻辣烫,因为那时候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就兴奋地跟着去了。初尝美食,被惊喜到了,“这种美食又香又辣又麻还很烫,我们那个年代已经有好几种粉可以选择。”苏女士回忆着说,那时候除了宽粉、细粉、韭叶粉之外,最主要的是可以加各种自己喜欢吃的荤菜或素菜,最后浇上鸡汤,放上炝好的辣椒,再加一些芝麻、花生米、各种调料、香菜和葱,甚至有些店里还放榨菜,并不是现在的酸萝卜。无论顾客什么口味,老板都会提前询问。苏女士称,她从小吃到大的一家麻辣烫,位于武都路甘肃省电影公司家属院对面的一家小店,门面简单,夫妻俩都是四川人,她家的特色是麻辣烫里面红红的酸萝卜,口感特别好,每次苏女士都会要老板多加一点。因为第一次是和妈妈吃的,妈妈端着烫好的麻辣烫走来时,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令苏女士至今难忘。所以苏女士第一次吃的麻辣烫是“妈妈的爱。”

  00后

  无辣不欢的年轻人

  在兰州财经大学读大三的小刘和小陈同学,她们最喜欢的麻辣烫是学校门口的一家。虽然是没有感受过街边麻辣烫的00后,但他们对麻辣烫的喜爱程度,也是超过80后、90后的。味道重、加麻加辣,是他们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一周要吃三四次麻辣烫,跟同学们一起吃,感受着一边吃一边酣畅淋漓的感觉。”小陈说道。

  刚在山字石社区上班不久的00后小杨,她家住在秀川,她吃过很多麻辣烫店,但是让她印象最深的还是清真麻辣烫。“一碗麻辣烫加上半瓶醋,那味道真是完美。现在线上可以点外卖,不想出去时,点一碗送到家。而且还有代金券、优惠券,吃一顿只需要20元,真的很划算。”小杨说道。

  18年

  老店:路边摊有了店面

  位于小沟头80号的“川妹子麻辣烫”,是一家夫妻店。余海军和王玉英是地地道道的四川巴中人。36年前,初到兰州的夫妻俩,凭借川渝人肯干不怕苦的精神和制作麻辣粉的过硬技术,最早的麻辣烫生意便被夫妻俩经营了起来。

  那时候,刚刚兴起的麻辣烫没有门面,锅和菜都在道路两边,属于地摊式经营模式。一个彩条的塑料棚支起来,棚内放置着一口大锅,几张凳子,用竹签串好的菜品摆放在玻璃架上,临时的一个“店面”就算有了。“当时大部分都是素菜,荤菜只有火腿肠。”王玉英笑着说,粉条按大小份算,大碗1.5元,小碗1元。装备虽简单,但生意在二人的精心经营下越来越好,日子也越过越好。这样一干就是18年。

  2006年,夫妻俩搬到了城关区小沟头,租了房子,有了自己店面,起名“川妹子麻辣烫”。新店开张的同时,王玉英也在学习其他麻辣烫的品种和经营模式。现在,店里共有4个炉子,每位顾客的菜品也都是单锅单做。以前单一的菜品,现在种类也丰富了起来,目前称斤售卖的菜品能达到六七十种,再配上时刻保持菜品湿度的喷雾器,新鲜、干净、卫生、美味,样样俱全。2023年,在香辣味的基础上,店内新增火锅味、番茄味麻辣烫,可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人群的饮食需求。

  甘肃麻辣烫的“出圈”,也让这家小店的生意红火了一把。“每天下午5点40分到6点40分,基本全是周边学校的学生来吃,大人根本进不来。”王玉英说。

  ■记者手记

  在如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麻辣烫成为人们怀旧情感的一种载体。无论是在繁华的商业区还是在僻静的巷弄,总能找到麻辣烫的店铺。在这里,人们可以一边品味美食,一边感受岁月的故事。在这碗麻辣烫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手艺,品味麻辣烫,仿佛就是一场怀旧之旅,让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悠然的宁静。愿我们在未来的岁月中,仍能不忘初心,品味这一碗麻辣烫中的美好时光。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晓婧 首席记者 苏晓 实习生 刘玉霞 陈静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