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范式

2024-03-19 09:10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原标题: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范式

  春到祁连山 资料图

  “国博故里”焉支山 王 将

  陈其伟

  “人类文明从何处来,又将去往何方”,古往今来引发无数人思考,而文明交流互鉴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话题。中华文明以宽广的视野、包容的立场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及融合,努力搭建世界文明对话的渠道,探索文明传播的范式,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天下中国: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范式》就是从历史的角度讲述人类文明的互鉴故事,思考人类文明的历史与命运,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注脚。

  中国人的天下观

  这本书从中华文化的日出东方到近代中国人知识体系的改造与重构,对中国人的天下观作了一番梳理。在文明初启的时代,“天下”和“中国”是重合的,中华先民认为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这种思维观念在15-18世纪西方崛起时代也出现过,西方在崛起时代也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中国古人在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中逐渐突破了认知世界的视野局限,涵养出天下观念、天下格局、天下气度。中国人的天下观的扩大,与中国疆界的扩大有关,与中国同海外的交通拓展和扩大有关,与各民族之间交往和交流的发展有关,更与中国人自己走向世界的步伐有关。从书中我们可以看见,随着与不同文化开展交流,中国人的天下观,像水的波纹一般不断外溢,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大。中国人对于海外文化的认知、了解和接受,不断地丰富着和发展着中国的文化体系,不断地开阔着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扩大着自己的世界眼光和文化胸怀。汉代是对外文化交流的第一个高潮,中国人认识到了整个亚洲甚至更广的区域。唐代与外界交往更多,长安城成为国际化大城市。明代郑和下西洋,至少已到达非洲东岸。这一对外交往的过程也是中国人知识体系的改造与重构的过程。

  中国与世界

  中华文明离不开人类文明的滋养,吸收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积极的、先进的成果,将优秀外来文化融合到自己的文化中,使之成为自己的文化。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从来就不止于吸纳,而是同样以自身文明回馈世界。更为重要的是,中华文明用几千年的对外交流实践展现了道德的榜样,致力于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文明对话规则与程序。在“天下”这个问题上,中华民族奉行“道德”实践,从乱世到升平世的期待,是由文化间的交流与文明的融合达成的,而非通过诉诸武力。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告诉我们,中华文明的文化丰碑早已于五千多年前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在漫长的文明历程中,中国人生活的东亚大陆,远离其他文明中心,周边又多有难以逾越的地理屏障,独自完成文化的发生过程。之后,开始寻找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沟通和联系的途径,试图打破地理的屏障,参与世界文化总体格局的对话。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从远古时代就发展起来并不断演变着的。中国文化随着干爽的沙漠风、湿润的海风传到远方。该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交流互动的例子。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趣的细节,发现那些重要但被忽略的历史细节。如公元609年,在河西走廊的甘肃山丹焉支山下,一场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在此“诞生”,留下了隋朝举办“万国博览会”的传奇。

  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力量博弈,但更是不断扬弃、不断创新的过程,既有影响,又有超越,各种思想的碰撞产生新的火花,照耀着文明交流史的漫漫历程。作者在书中指出,世界与中国的交流多彩缤纷,它是丝绸之路、海洋之路、交换之路、信仰之路、战争之路和文明圈共建之路,既是民族文化的竞技场,更是世界文化和平发展的共同记忆。世界与中国,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座桥梁上交会与延伸,一陆一海,从中国望向世界,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中亚文明、西方文明之间,很早就形成相互影响互动。

  技术对话与文明互鉴

  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在某个文明手里,而是产生于不同文明的对话中。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技术对话与传播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者在书中反复讲到全球技术传播的场景,从技术的交流、转移角度,对技术传播的细节作了描述,重现各个文化中心之间的技术对话,揭示技术对话塑造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书中细致描述技术传播的发展演变,如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传播到西方,实现了一次东方技术向西方的转移,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的造纸术通过技术工人迅速地往西方传播。中国人发明火药和火器技术之后快速传播,欧洲人进行了技术上的改进,火药和火器技术成为影响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力量。中国人最先栽培水稻、粟和大豆等作物,通过丝绸之路的海上和陆上贸易通道传到亚洲的其他地区,乃至欧洲等地。另一方面,我们分享了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知识和技术,包括小麦、棉花、玉米等作物栽培技术,白酒酿造、制糖等技术,以及天文仪器和历法等科学知识。西域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技术是随亚历山大东征的希腊人传播过来的,这也使得中华文化和遥远的希腊接上了端绪。郑和下西洋,既利用中国发明的指南针,又借助阿拉伯人的牵星术。还有东国公主和蚕种西传的故事、一根藤条带回番薯的故事等,都在告诉我们造福人类的生产技术虽经历曲折,但其传播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是任何力量都挡不住的。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命题。虽然各国所思所虑各有不同,但共同的希望是天下太平,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世界需要不同性格的文明,方能纳众文明之所长,天下才能更好。

  (《天下中国: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范式》,武斌著,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