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陇人相

【甘快看】陇人相176期丨庄浪“守艺人”:刀笔生花 让枯木逢“春”

中国甘肃网 2024-03-13 17:22

  一木一春秋,一木一浮生。木雕,是木制品中最具形之美、器之味的工艺品,是传统文化之瑰宝,有着“非遗之花”的美誉。虽历经数千年,但木雕这门古老的手艺仍然以其独具魅力的匠造,装点着人们的生活。雕琢,依旧传达着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丁合,是平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传承人,在木雕行业已经整整浸润了三十多年,自小受父亲的影响,一直喜爱钻研木雕这门手艺,他的生活里除了木头还是木头。

  “主要做的就是木雕,画桌、方桌、圈椅、灯壁灯这些,第一批活得到了村里人的交口称赞,为我树立了信心。这个手艺也是祖辈流传下来的,再加上我自己的爱好,所以喜欢钻研,不懂的就看书、学习、摸索及想象。”李丁合说。

  隆冬的早晨,暖阳初升。李丁合来到自家后院,打开刨床机,开始了一天的创作。

  伴随着轰鸣的机器声,一张张凹凸不平的木板在机器的切割下变得规则平整,李丁合每次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下料。从盖房到制作传统家具,对于每一块木料,他都慧心巧思、成竹在胸,发挥它们最大的价值,将它们的生命用另一种鲜活的形式延续下去。“一块木头拿在手里,我脑海中就可以浮现出它成品的样子。”

  打初稿时,一支普通的铅笔捏在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白纸上,驰骋出峥嵘传奇。将所有的灵感与构思变成手绘图纸,印在木板上,雕刻的准备工作才算就绪。

  李丁合说,“图案画成之后,就是雕刻了,刻刀有半圆、全圆、平刀、立刀、铲刀、斜刀,大的小的,总共八十多把,各种各样的作品就是在这些刻刀的相互合作中从木头中‘取’出来的。”

  眼准手稳、锤锤有力、刀刀见效,李丁合如同“武林高手”驰骋于江湖之中一般得心应手。分层次、观远近、看高低、分块面,打坯对于塑造整体造型起着关键性作用,也决定着一件木雕作品的成败,必须循序渐进,不得急于求成。

  “第一道工序是打坯,根据设计图样用刻刀雕刻出大致形状;第二个工序是修光,就是在粗坯的基础上精细雕刻,需要特别小心,一刀错,全盘输;修光完毕之后就是打磨了,刨光打磨之后刻上字,一个作品就完成了。”李丁合介绍。

  木头为纸,刀为笔。百转千回的思量,一刀一刻地落下,木质的清香中,沉屑飘溅,一把刻刀在木头上自如地游走。刀刀合缝,更深藏设计全局的慧心。“这些东西都是榫卯结构,没有用一颗钉子,没有用胶粘,包括槽、大卯、小卯、燕尾式卯、对角卯、尖卯主体上都是纯手工。”

  各种形态的刻刀,在木头上雕刻力度的不同,使木头上折射面发生变化,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造型,让每一幅作品,既有巧夺天工的张扬,也有不起眼的熨帖自然,不动声色地呈现出最佳的透视效果。

  木雕刻录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家族梦想,在李丁合看来,这是一门很宝贵的手艺,寒来暑往、日出日落,他一直在图案的创作中思考。“设计图样的时候,就是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自己对于美好的感知进行创造,需要大量的思考。雕刻的时候需要注意力集中,费眼费神,正因为制作成品很难,所以才有意义。”

  时光走笔,岁月成章。一把刻刀,一段木头,李丁合用作品记录着世间万物的美轮美奂,而一件件作品,也在他的精雕细刻中被赋予深厚的寓意。“《鹤荷如意》里面有四句话,水中荷花白鹤在,和合如意带富贵,祥云中间一点红,祖祖辈辈不受穷。”

  李丁合说,“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雕刻这门手艺,把咱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这门古老的工艺流传下去,把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从一张张粗犷的木板到一件件蕴含百样故事的木雕作品,在一刀一划中,李丁合与木雕的光阴故事将会在更多年轻的血液中上演。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孙珩力 通讯员 李鼎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孙珩力

热图荟萃

图说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