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联播

“舞”出精气神 “耍”出幸福感——陇南西和县社火表演活动侧记

2024-02-28 19:49 来源:陇南西和发布

  正月十五一过,人们陆续返城,农民工开始在各大城市奔波,投身城市建设的洪流;农民也走进田野,即将开启春耕;奋斗在各个行业的群众也开始变得忙碌起来。这些在大地上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在刚刚过去的春节获得了暂时休憩,他们在家乡参与了一场春节社火活动,寻找儿时的记忆,寻找社火记忆里的乡愁。

  社火是民间庆祝新春佳节的一种传统庆典娱乐活动,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陇南市西和县是人文始祖伏羲诞生的地方、也是秦人先祖发轫之处,民间社火由于其悠久的历史、神秘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声势浩大的场面,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24年,为让全县人民度过一个欢乐、喜庆、祥和的佳节,西和县精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活动,为期7天的以“仇池儿女心向党、龙腾鼓舞贺新春”为主题的社火汇演在伏羲广场举行,全县20个乡镇的群众相聚一起,共同见证美好时刻、共享发展成果。

  凝聚向心力

  村里的人都回来了

  春节文化活动西和县每年都举办,但今年不一般。今年西和县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策划推出独具地方特色的社火展演、书画展、春节晚会、烟花晚会、猜灯谜等10余项春节文化活动,整体呈现出群众参与面广、地域特色明显、传统民俗活动多等特点,充分体现了西和人民在新时代所激发出的文化自信。

  由西峪镇下寨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社火从腊月二十开始就进入了排练环节,一听说村上要耍社火,大人小孩热情都很高,一个个踊跃报名。参演者个个精神抖擞,舞龙、舞狮、掌灯子、划旱船等传统社火节目轮番开演,吸引了众多村民观看。

  下寨村社火组委会成员村民李七说:“我们村的人非常团结,全村有五百多人参加了这次活动,大家聚在一起,通过参与社火表演,联络了感情,活跃了氛围,缓解了邻里矛盾,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聚在一起酗酒、赌博的情况没有了”。

  长道镇西团村村民听说今年要举办社火表演,远在城市打工的村民王四贵联络一同在外务工的同村人于年前赶回了家,因为踩高跷离不开他们这群年轻人。长道镇的踩高跷远近闻名,这一民俗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今年群众的热情更加高涨,乡亲们自发地组织成社火队,一场社火表演既增进了乡亲间的情谊,又活跃了年味,传承了文化。

  “现在的农民常年外出务工,老人留守在家,这种纯民间自发组织的社火活动,没有任何报酬,但可以调动全村男女老少几乎所有人的参与,而且在外工作的村民近乎全部回家来参加社火”,组织社火活动的文广旅局工作人员这样介绍。

  社火,可以说是全民联欢,表演老少皆宜,其走村串户的表演特性,让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一到正月,西和县各乡镇的社火昼夜不绝,逐渐形成了村村“赛社火”的风习。尤其是今年,村村有社火队,“赛社火”更加热烈,掌声、笑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一场场社火不仅展现了新时代农民风貌和乡村振兴成果,展现了群众团结奋斗、砥砺前行的昂扬斗志,更凝聚了人心,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活态体现。

  传承民俗文化

  将社火发扬继承下去

  热闹的背后,离不开民间艺人的倾囊相授。“舞龙时要与鼓点的节奏相配合,龙头不要移动太快,否则龙尾跟不上……”南关老龙艺人李峰叮嘱着首次参加社火表演的人员。

  南关老龙是西和县民间社火表演中的一枝独秀,古拙雄伟,造型夸张奇特,为夜间观赏龙灯,以竹、木为骨架,龙头为五色纸糊,龙身以白布连接,长约40米。舞龙时,老龙摇头摆尾,呼啸奔腾,远远望去气势磅礴。

  李峰是南关村的民间艺人、文化能人。自幼热爱艺术的他,在社火表演中老龙制作过程中的剪纸部分,皆由他精心制作,惟妙惟肖的剪纸造型、栩栩如生的龙眼眉毛,都在他手中的剪刀下开花绽放。在今年社火演出活动中,不仅悉心组织人员设计和制作了老龙,还在技艺教授上不遗余力。

  正是有了像李峰这样的民间艺人的坚守与传承,才使得传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在他们的引领下,更多的年轻人也通过参与社火表演,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实践与传承。

  相比往年,今年西和县的社火文化活动出现了大量年轻人的身影,青少年学生、返乡大学生、务工青年不仅装扮起来亲自参与,还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方式传播当地社火中的绝活。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民俗活动中来,优秀传统文化吸引了更为广泛的体验者、参与者、传承者。

  在汉源镇北关村舞龙舞狮社火队里,当鼓手的张小康今年刚刚16岁,是一名高二学生,此前从未接触过打鼓,但当家乡的社火队成立后,他主动要求参与,做一名鼓手。为了敲出的每一声鼓都在点上,他看了大量视频,特意向村里的艺人、县里的音乐爱好者学习了鼓点。

  像张小康一样年轻的演职人员全神贯注投入排练,虽然天气寒冷,但每个人都热情高涨,经过十来天的训练,社火“范儿”已经十足,舞龙舞狮威风凛凛、敲锣打鼓有模有样,社火传承已经后继有人……

  “我们要把文化民俗讲给村里的小辈们听,让他们耳濡目染,记住村子的文化,不断将社火传承下去。”一位参加社火的老人这样说。

  社火表演中,群众把党的二十大内容编进唱词,弘扬党的创新理论,歌颂中国共产党;石峡镇社火表演还把春倌说春与民事直说结合起来,用说春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党的政策,这些都成为今年亮点。社火在继承中有了创新,本土民俗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吸引了更多元素加入,人们在活态传承中守护文化根脉。

  消费活力拉满

  春节活动引爆文旅市场

  城因人而生,人因城而活,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浸润,需要人气的晕染。相较以往,西和县今年的文化活动内容更加广泛,年味儿更加浓郁,文化更突出,体验更丰富。群众不仅可以在城区欣赏“点亮万家灯火”夜景风采,还可以体验“非遗剪纸”“手工制花灯”“灯谜竞猜”“社火表演”等传统文化活动,也可以在各景区景点感受沉浸在浓浓年味当中的自然风光,全方位感受年民俗、年文化,尽情领略传统春节魅力。

  喧天锣鼓驱散冬日严寒,嘹亮歌调奏响喜庆号角……在西和县伏羲文化广场上,旱船、跑马、高跷……演员们踩着鼓点,舞出新年精气神,社火艺术魅力充分展现。连续7天的社火汇演,吸引了10万名当地群众和游客参观。

  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活动,也为当地带来了人气和流量。不少商铺在文化活动中获得直接收益,社火所需文化产品成为紧俏货,手工制作的长龙、狮子、花灯流入市场,拉动了消费活力。

  西和县云华山景区春节游客爆满,自2月10日至今,景区已接待游客近26万人次。数据显示,大部分游客都来自周边市县。

  年俗可谓是“走”进了生活场景,逛庙会、赏花灯、夜游、逛景区就是“年”生活的一部分,逐渐形成了周边游和短途游的热潮,假期消费旺盛势头一直持续。

  西和县10余项接连不断的文化活动不仅让农村文艺队伍活了起来、文化场所热了起来、群众百姓乐了起来,彰显了文化自信,也为拉动内需、激活消费潜能开了个好头,提振了县域消费市场。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