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陇人相

【陇人相·173期】康县雍殿武:手工铸铧传文化

中国甘肃网 2024-01-24 10:59

  犁铧,是农民耕地时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的工具,犁铧铸造与使用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显著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农耕机具逐步普及,犁铧等传统手工制品也逐渐淡出市场,而在陇南市康县犀牛江南岸的太石乡雍坝村,至今仍然保留和传承着手工铸铧工艺,令人惊叹不已。

  雍坝村铸铧工艺历史悠久,据《康县志》记载:雍坝铸铧技术始于明代,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家家户户都开着铸铧的小作坊,人们自产自销,农闲时做模,冬月里浇铸,制作工艺精良,质量上乘,产品畅销至周边地区,远达陕甘川30多县,市场前景很好,雍坝村也由此成为方圆最富裕的村庄。”谈起铸铧史,非遗铸铧技艺第三代传承人、陇南市乡土人才雍殿武满眼荣光。

  铸铧工艺程序繁多、过程复杂、技术含量高。“铸铧技艺要用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按铸造顺序分为,备料、打铧模、冶炼、灌铸四大环节,每道工序都来不得半点应付和马虎,要求精益求精,毫厘不差。铸铧每年分为两次,一次是春节过后,一次是冬至过后,因为这两个季节少雨,气候温和。”雍殿武介绍道。

  仅灌铸这一环节,就分为坐炉、点火、进料、开沙窖、搬铧模、栽埋铧模、取火倒火、打刨兆口、出铧、捡铧等十道工序。据雍殿武介绍,雍坝村的铸铧经常是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吃饭喝水在工地,热闹而忙碌的劳动场景颇为壮观。

  从沙土、铁水到铧的蜕变,每一步都有铸铧人的汗水,红红的炉火,折射出的是世代相传的铸铧技艺和生存信念,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

  “雍家坝,铁铸铧,家家户户乐开花,有福有贵发展家”。在雍坝村铸铧主题广场的一座浮雕背面,一篇叫《铸梦》的文章里写着这样一段话。曾经,全村老少在铸铧人的带领下,熟谙其技的同时获取了较好的经济收入。“铸铧曾经是雍坝村的主导产业,在兴盛时期,每户平均一年能铸造1万多片铧,收入都在4万元左右。”雍殿武回忆道。

  高中毕业后,18岁的雍殿武为父亲的手工艺品铸造技艺所叹服,遂生出传承发扬的想法。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管传统铸造工艺程序繁多,过程复杂,工艺要求较高,但是凭着子承父业、耳濡目染的便利和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精神,年少的雍殿武很快就掌握了“手工铸造”的精髓,并在铸铧工艺方面展示出自己独特的天份。在传统精耕细作盛行的年代,雍殿武带领着村民扬炉拨碴、浇铸铧模,让小小的村庄时时呈现出“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热闹场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农耕机等农用机械的广泛应用,犁铧需求量逐渐减少,这让既是村党支部书记又是犁铧手工铸造工艺传承人的雍殿武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铸铧坚守者,为了这一传统铸铧工艺不再被历史的尘埃淹没,他四处奔走,直到2015年夏,雍坝铸铧传统工艺被列为“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

  2017年,雍殿武筹资成立了铸造公司,主要生产加工铸造各种梨铧,大钟,小钟,风铃,磬,香炉,火盆,铁罐,铝盆,铜器等三十余种生活和祭祀用品,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刻意增加铸造品种,努力拓展产品市场。

  目前,铸造公司年生产农铧6.5万片,铸造生活和祭祀用品1000余件,产值达百万元,产品销往天水、庆阳、略阳、宁强等省内外,有力带动了当地农户脱贫致富。

  随着现代人思想观念的变化,雍坝铸铧工艺又面临传承的断层,而留给雍殿武更多的不仅仅是父亲的期望,还有那三百多年的辉煌。

  “现在需要铧的人越来越少,村民们大多数都放弃铸铧,选择在当地发展产业或外出务工。”雍殿武表示。

  “近年来,随着撂荒地的整改,陇南部分山区土地偏远陡峭,机器到不了,农户特意寻到家里购买犁铧,无论如何,传统铸铧工艺将会持续下去,传承给子孙后代,这不仅是山区农人的期望,也是农耕文化的一种延续。”雍殿武始终认为雍坝铸铧工艺这种与农耕文化密切相关的手工艺,在后工业时代,是弥足珍贵的文化稀缺资源。

  “无论时代如何流变,铸铧技艺一定会一直传承下去,因为我们浇铸的不仅仅是铧,也是古老农耕文化,更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雍殿武饱含感情地谈道。

  为了留住根脉,雍殿武又把铸铧工艺传给了儿子。

  2023年12月,雍坝村接到一批订单,村头江边的空地再次变成偌大的生产车间……

  本期陇人相: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赵满同 (本文图片均由通讯员黄培军摄)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赵满同

热图荟萃

图说甘肃